第五章 同归于尽(第7/12页)

风乍起

当阴风上升为狂飚的妖风之前,范啸天确实隐约看到鬼肠子道道口出现的怪异黑影,由此已经可以确定为风僮出现。但就是那么犹豫了一下,星流骥驰之间再想走已经来不及了。

范啸天犹豫了下还因为感觉风僮的出现并不是针对他的,所以心存侥幸想以虚境藏住自己。事实上“三十六风僮”的出现也的确不是针对他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此时“四海同潮”坎扣已经动作,范围内所有位置都是安全的,他们无须脱开任何机栝便可以展开阵势,所以从淡淡阴风到狂飙的过程很直接、很快速。穿堂风、枕边风、耳旁风、摇旗风、鼓帆风……三十六风僮依序连贯冲出的“行风成刀”阵势,在“四海同潮”周围形成一个圈形风场,是要将隐藏在周围的所有刺客逼出。

“行风成刀”不用刀,所有风僮只是手捻风诀疾行,但是当风僮来到面前时,却仿佛有刀割过。而且不止一把刀,每一个风僮每一把刀的出刀位置角度也都不同。直到清末民初,在东海、黄海沿岸还有少数僮梓会这种“行风成刀”的技艺,虽然不可能再组成阵势,但一人成刀的本领已经足以让人觉得诡异和恐惧。

僮梓这种职业本身就是一个谜,僮术则更是谜中谜。他们绝不外传的技艺到底是怎么回事,出处哪里、传承如何全无人知晓,从未有过一本书或哪个人作过这方面的解释说明。所以民间在无法解释这类职业技艺现象后都传说僮梓是修习的妖法,也有说僮梓是海妖、水鬼附身的。而到民国之后,僮术因各种原因失去传承,僮梓的职业技能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唱僮,只会以唱演的形式来祭祀、祈福。这以后即便有人想破解其中秘密,也已经没有任何依据和线索。

近些年沿海地方历史研究中,有人对僮梓僮术之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说僮梓的僮术是一种心理和器物的双重利用。他们施行僮术时很特别、很怪异的指诀、表情、动作以及装束,实际上都是为了实施强烈的心理暗示,也就是迷魂之术。这样就能唤起别人的潜意识和遗忘的记忆,所以他们替人治病驱邪、寻物寻人很大可能就是利用的这种迷魂术。而风僮常年在海边湿滑滩涂和礁石上奔走,抓捕鱼虾和寻找沙土中的贝类,让他们自然而然间训练成了过人的力量、速度、眼力等等。然后他们再借助于自身服饰装束上的怪异配件,如贝壳、蚌壳、海螺壳,还有些石片、鱼骨、铜钱,以及从一些海洋生物身上提取的毒料毒素,那么在速度和力量的驾驭下,杀人对于他们而言也就变成了非常轻松自如的事情。包括风僮行风,其实也是利用了速度力道,在行动中带起一部分风劲。然后同时实施的迷魂术让周围人产生错觉,意识中会按照迷魂术的牵制觉出各种不同的风力。

不过这样的解释也只是一种推测和想象,无从考证。而我们在讲述相关故事时更愿意相信僮术的传承应该是有某种修行的法门和指导,只是因为每个人领悟不同,所以僮梓们在技艺上才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我们更情愿相信他们会的真是一种妖法或妖鬼上身,那样才更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

事实上“行风成刀”施展之后给人的压力很大,不管是心理的还是身体的。每个风僮不一样的诡异姿势和表情是极具恐吓、震慑之威的,完全可以让被攻击者在惊吓和迷茫中变得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然后他们自己的速度和力道加上连贯的阵形,可以将怪异装束上的服饰配件舞动起来。那些贝壳、蚌壳、石片、鱼骨等零碎在极速和大力的驱使和带动下,完全可以像刀剑一样割砍开很多东西,比如说范啸天的伪装、衣服等等。

范啸天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异常,但实际上他已经出现了异常,只是这两种状态的转换实在太快、太不明显。从觉察到阴风时感到害怕就已经是意识受到压迫,伪装的墙面破损后他不能顺风而行,也不能拔高上蹿更好地躲避,反是继续被割损了衣物、胡须,这更说明他的反应已经迟钝。至于抬手肘射出寒星,那不仅意味着他的意识已经不能将自己的动作控制得很好,同时还因为他的身体受到实质性的压力压迫而无法将动作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