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王道之剑(第15/23页)
他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环顾众人,问道:“老夫是否遗漏任何重点?”众人摇头称善。方冀道:“明年腊月此时,咱们仍然在此地相会。明早各自散去游山吧,会稽山风景甚有可观呢。”
南京城里的腥风血雨终于渐渐告一段落,京师的运作也恢复了正常,各地零星反抗朱棣的声音和事件都已平息,朱棣开始展现他强势的治国手段。经过四年的内战,他首先重组并整顿军队,要求兵部及各级将领须在最短时间之内将全国军队整训完毕,从此再没有谁是燕军、谁是南军,全都融入一支坚强的朝廷大军。当年他带头反对削藩,此时他剑及履及地施行削藩,完成建文的“遗愿”,这回各藩王乖乖听令,无人敢抗争。
大明朝在此时正值农业发达、商业兴盛之时,社会的潜力在战事结束后很快地展现,朱棣恰逢其时,蓬勃的社会力量正好能够支撑一个雄才大略皇帝的作为。朱棣来自北方,他的夙愿是横扫漠北,经略辽东,要在北方及东北彻底建立大明的势力,确保边疆的长期安宁。
朱棣有战略也有魄力,他剑及履及雷厉风行,国家很快在他的强力──甚至“暴力”──的镇压下安定下来,重大事务也在这种强势作风推动下,开始展现巨大的冲劲。他每日从早到晚处理政事,满朝文武不敢懈怠,从他脸上似乎可以看到,坚毅渐渐取代了乖戾,理智渐渐取代了激情。年关一过,“永乐元年”便要正式开始,他期待着自幼憧憬的“永乐盛世”也要正式开始了。
只有两个人深知在朱棣坚强的外表后面内心的脆弱点,一个是道衍和尚,另一个便是徐皇后。
年夜饭一直是朱棣重视的家庭聚会,当年在燕王府时总要和儿辈一同好好吃顿饭,大家放松聊天嬉戏至深夜,有时甚至闹个通宵。今年是朱棣登基后首次在皇宫中过年,更兼次日便是永乐元年,徐皇后要在新修的坤宁宫好好布置,准备为朱棣过一个难忘的好年。她极早就派人通知在燕京的朱高炽、山东的朱高煦,除夕之前务必赶到南京。
午餐后,徐皇后由小太监陪着视察坤宁宫准备的情形。坤宁宫虽遭火烧,大部分仍堪使用,朱棣命人在原址的前花园新建皇后寝宫,烧毁的部分则拆了,改建成后花园。经过半年的日夜赶工,新寝宫不仅如时完成,而且建得比旧宫更见精致优雅,徐皇后大为满意。这时为了准备除夕家宴,她一路巡视过来,见到一切布置皆按照她的旨意就绪,富丽堂皇却不显俗气,处处可见女主人的品味及匠心。
走到一间有佛案的小房间时,皇后忽然指着佛案角落一只青铜古鼎,问道:“这古鼎造型典雅,为何藏在案桌角落?”一个宫女上前答道:“回皇后娘娘的话,这古鼎里放了数百支金银头钗,是前朝嫔妃宫女的私物,也全都是前朝皇帝的赐物。咱们不敢贸然处置,便先放在佛案边不当眼的地方,打算要请示过再来处理……”
徐皇后走近一看,果然古鼎中金银之光闪闪,全是各式各样的凤钗,造型工艺都极精美,其中一个最大的,除了金制的部分极尽典雅之美,上面还镶了好些碧玉及明珠,看来必属马皇后所有。徐皇后问道:“为何有这许多凤钗集于一鼎?”那宫女嗫嚅不敢回答,徐皇后身边的太监道:“唤你们懂事的太监来答话。”那宫女如释重负,快步走了。
过了片刻,那宫女和一个老年太监踏着小快步走了进来,那太监在建文帝时负责后宫一切庶务,这时一朝天子一朝太监,已沦为浇花喂鸟的长工了。他见了徐皇后便跪下道:“老奴见过皇后娘娘。”徐皇后道:“你且起来说话,这古鼎中何以这许多金钗?”
老太监道:“南京变了天,马皇后升天,宫里妃子及宫女便群凤无首,有几个刚烈的上了吊,有些趁乱逃离皇宫,但大多数都选择了出家削发为尼。削发之时,大家不约而同做了一件奇事,便是把最心爱的、建文帝赏赐的金钗留了下来,投放在这只古鼎中。坤宁宫失火后,这只古鼎安然无恙,是老奴大着胆子把马皇后生前最喜爱的龙凤抱珠钗也投入了这古鼎。但要如何处置这些金钗,老奴不敢作主。”说完跪下连连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