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第5/46页)

基本上不用翻译,初中生都看得懂。其中‘逐走’是赛跑的意思,或者说追着跑的意思。邓林就是桃林。

所以不掺杂任何情绪地翻译一下,那就是:夸父追着太阳走,太阳落山;口渴了,想要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向北去喝大湖的水。还没到,半路上渴死了。手杖掉下来,化为桃林。

何等平淡的文字,山海经的记载其实都是如实记录,极少想象发挥。

只是表达方式限于词汇量,很模糊,所以很容易误解。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山海经的作者,至少是写这句话的作者,他是了解整部山海经所表达内容的。

他至少,没有像列子那样,也没有像《大荒北经》里那句话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夸父。

少了几个字,少了主观思想,宽泛地看,这不还是跟神话一样吗?

实则不然,首先神话说他追到了太阳的地方,然而那不现实。

原文只写了‘入日’,这可不是进入太阳的意思,他要进入太阳了,上哪喝黄河、渭水去?难不成黄河在太阳里?

‘入日’指的是时间。自古都是日出代表白天,日入代表晚上。入放在前面,就是到了晚上的意思。同理,出日就是太阳来了的意思,也就是到了白天。

山海经从没写夸父口渴是因为太阳,也没有写太阳有多晒,更没有写夸父把水河干。

如果把第一句‘与日逐走’去掉,直接夸父入日,渴,欲得饮……也是可以的。

列子一样可以从中联想出:哇,夸父进入太阳了,然后好渴,想喝水……

但是山海经没那么写,因为山海经从来就没想说夸父进入太阳这种不可能的事。

整个后面的行为,就和太阳没有关系。

与日逐走是表示夸父往西边走,入日则是到了晚上。

可能有人要说:为什么要说‘与日逐走’呢?不直接写往西走呢?

很简单,它包含巨大的信息量。

与日逐走,不光表达了方向,还表达了时间,也就是‘白天走’!

晚上没有太阳,怎么逐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夸父白天跟着太阳走,晚上休息罢了。

这就是非常简单而带有上古习惯的一种状态描述,包括后来人们依旧有这种描述习惯:‘你跟着太阳走’、‘你跟着北极星走’之类的。

现代人困到了沙漠中,也是依靠太阳来定位的。

古人更是如此。

而山海经这么记载,这么描述,还让我看出了夸父在进行一场长途跋涉,甚至背井离乡。他在日夜交替的进行一项活动。

否则他没有必要,沿着大河朝太阳走的方向走,那一定是远离了他的家乡,远离了他熟悉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夸父,或者夸父族,在进行一场迁徙。

夸父白天赶路,晚上休息。那晚上的时候自然口渴。

古代远行,必不能远离水源,皆是逐水草而定,如果在远离水源的地方休息,必然会下场凄惨。

氏族迁徙,更是如此,一定是寻找有水源的地方。毕竟这是连动物迁徙都知道的事!

但是最终,夸父还是犯了这样的大忌。

他们白天赶路,晚上休息喝水,沿着黄河向西,到了上游的渭水。

之后竟然还要走,向北去大泽。

沿着河走也就罢了,一路都能喝到水。可却非要远离母亲河,跨越陌生的地区,寻找大湖。

最后可不就渴死了么?

死后,他们带的桃枝拐杖,跟着他们一路跋涉,都没有‘渴死’,反而在他们的尸体旁长成了桃树,桃树结果落种又长大,终究化为一片桃林。

桃枝的生命力都比夸父族顽强啊。

海外北经的这段话,就只是说了这么多而已。

简而言之,就是夸父或夸父族,白天往西走,晚上休息补充水源,白天继续走,一路喝了黄河水和渭水,之后要想往北去找大湖,结果半路渴死,遗留的拐杖后来长成了桃林。

就是如此简单,就是如此朴素的一件事。

海外北经的描述,十分的理智,它只是在描述简单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