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7/13页)

省城这边的情况,很快反馈到阳城那边,黄一平指令:“坚守阵地,以静制动!”

僵持了大约半个小时,出乎黄一平与处长、副局长意料的是,二百公里外的阳城那边突然热闹起来——

先是处长所在的市纪委值班室,接到市府办公室值班秘书的电话,说:“刚才省府办公厅来了电话,查询你们那边是不是有个处长,正在查办海北县出租汽车的事情。”

不一会儿,市检察院检察长也接到省院办公室主任电话,询问反贪局副局长的姓名、年龄、外貌、去向。

紧接着,海北那边也得到了信息。于树奎得悉后,不仅亲自通过关系找到纪委与检察院领导,而且还让苗长林、贾大雄帮助打听情况,问:“到底是什么人在组织调查那批车子?得到了谁的授意与批准?”

坐在东方公司的二位,自然不知道阳城这边发生的一切。因为他们的行踪,除了黄一平、何长来、朱玉等少数人知情外,对其余包括单位领导、同事在内的所有人,都采取了保密措施。抽调他们出来办案的借口,只说是市里有个临时任务需要出差,极有可能还要出国。同时,他们原先的手机全部关闭、上交,重新换了专案组专用的电话卡,平时与家里联系只准用统一的电话打过去。因此,这个时候除专案组同事之外的无论什么人,皆无法同他们联系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公司弄出的动静越来越大,省里多个部门先后有要员介入,这些人包括省府副秘书长、副检察长、公安厅副厅长、交警总队政委、交通厅厅长等等。阳城方面接到的电话越来越多,受到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于树奎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得团团转,将阳城机关搅得开了锅。

这些情况,很快反馈到了黄一平那儿。他知道,东方公司通过各种关系打听两位办案人员,主要巨的是要显示其广泛而特殊的后台背景,意在吓退这边不再深入调查,动机倒也单纯。然而,于树奎他们得知了信息,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旦他们知道了事情真相,明白是廖志国在组织专案调查,那就有可能打草惊蛇,促使其订立攻守同盟、串供翻供,或者寻找关系人进行阻挠破坏,甚至会让案件查处半途而废,其后果相当严重。现在,事情真相没有查明,证据没有到手,一切都还只是个未知数。因此,在对情况进行了一番冷静分析后,他马上果断采取了两项措施:

其一,请纪委书记何长来出面,直接对市检察院检察长说明真相,由他负责统一对外发布有关信息,稳住于树奎一伙。

其二,通知坐在东方公司的二位同志,立即撤离省城返回阳城,同时要做出较低姿态以麻痹对方。

市院检察长是一位从省院下来的干部,平时与阳城官场各派均无多少牵连,只与纪检书记何长来暗中交往密切。其原因一是彼此皆由省里下来,有些共同话题。二是纪委与检察院时常联合办案,交往较多,且后者多受前者领导与节制。

何长来将情况同检察长概略说了,道:“这个事情,由你出面解释更利于案件查办。”

检察长知道纪委书记话的分量与意图,马上对外说明:“这个事情本来我们也不想查,是海北有出租车司机向检察院反映,说是一批汽车存在质量和价格问题,可能涉及国家公职人员受贿渎职,因此我们就向纪委汇报了,两家联合派人出去了解一下情况。现在事情大概也清楚了,没有查到贪污与渎职的问题。事情查到这一步,我看可以收手了。”

省城东方公司那边,两位专案人员也主动找到经理,以半是告别半是抱歉的语气说:“对不起,误会了。既然大家都有共同的朋友,那彼此也就都是朋友了。下次到了阳城,一定来找我们!”

于树奎们看到事态急转直下,本来还心存些许疑惑。后来,看到纪委处长与反贪局副局长果然回到阳城,知道检察长所言不虚,这才放下心来。

38

黄一平密捕任潮涌的方案,得到廖志国的首肯后,照例报与朱玉、何长来知晓,便马上付诸实施。

这本是一个无奈之举,事情过后回头再看,却又是一着收效甚为奇妙的高招!

任潮涌乃海北县交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虽然排名靠后,却因为深得局长吴少红信任,实际上是局里的二号实权人物。此公与吴少红一样,也是县委书记于树奎的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