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柔情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第4/5页)
但是偏偏命运将她推上了这个位置,以孤儿寡母掌国,不得不走上权力争夺的最前线。既然冯后那火中一跳没有死成,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以后还有什么事情可挡得住她呢?
北魏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本来依照祖制,冯太后没有插手朝政的机会,但是聪明的人抓住机会,强悍的人制造机会,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北魏朝廷君臣内外的钩心斗角,为冯太后送上了机会。
拓跋弘年幼继位,朝政掌握在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的手中。当时东晋南北朝的混乱局势,让许多人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想法,乙浑专权,先是矫诏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于禁中,又把前来奔丧的平原王陆丽杀掉,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乙浑一个人说了算。为此乙浑早已经在朝中上下结怨无数,人人侧目而行,偏他老兄还自我感觉挺良好,到处威胁人跟他一伙儿干,还威胁得没点技术性,人家要是不马上答应就立刻拍桌子大骂还威胁要杀了人家。
就这么着,朝中上下都是嫌恶乙浑的人,但缺一个出头的人来揽事做主。冯太后那火中一跳,让大家感觉她是一个有胆识又对皇室忠心的人,而她的身份又正好出头。于是三三两两地跑到冯太后面前试探。
冯太后立刻借此机会,结交宗室和大臣诸将,秘密布置定下大计。这边浑不知情的乙浑还以为皇袍即将加身,高高兴兴地准备时,立刻被领了冯太后旨意的兵马一网打尽。冯太后以万众拥戴的姿态登上大殿,宣布平定乙浑叛乱,并果断下旨,斩杀乙浑及其同党,夷灭三族。
乙浑死后,冯太后却没有像众大臣所想的那样走完过场就下台回内宫去,她坐在宝座上不动了,当场宣布,为了杜绝再发生权臣欺皇帝年幼而擅权的事,将由她冯太后本人临朝称制,代掌国政。
大家都傻了眼了,什么叫请神容易送神难,眼前这尊神就是了。开国皇帝拓跋焘千防万防,自以为算无遗策地把所有母后专权的可能都排除掉了,却没想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滚滚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北魏王朝最终还是出现了母后专权的局面。
先天的野心家很少,但是一个性格强悍的人,在时机和环境都对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一个野心家。冯太后当年有跳火殉夫的行为,应该说在前期执政的时候,她对自己的心理交待都是很理直气壮的,她是为了防止乙浑叛乱这样的行为再度发生,她是为了守着她亡夫的江山,她是为了帮助她的未成年养子皇帝。
但是权力犹如罂粟,一旦品尝就会上瘾,再也不会放下,除非至死或者是被迫赶下台。冯太后第一次听政的时间仅维持了两年左右,在拓跋弘十四岁那年,认为他可以独立承担政治事务了,就归政回内宫了。
当时她想到的是她丈夫拓跋濬的模式,拓跋濬十三岁就能够很像模像样地做皇帝了,而且跟保姆常太后之间母子情深,相亲相爱。但是拓跋弘显然不是拓跋濬,拓跋濬是政变中长大的,拓跋弘是宫中养大的,拓跋濬是常太后亲手养大的,拓跋弘不是冯太后亲手养大的。
非但如此,拓跋弘从小就知道自己将来是要做皇帝的,祖制家法是不许母后干政的,冯太后掌握了国政两年才归政给他,还给得不爽不快,朝中上下臣子都是冯太后一手提拔的人。冯太后虽然还政,但是搅权多年习惯了,总是要对拓跋弘的行为“看看、帮帮、指点指点”。有什么事情皇帝一吩咐,底下人却说:“这件事您问过太后了吗,没有啊,那等臣问过太后再说吧!”
一个强势的母亲,同一个有皇权名分支持的儿子,天生就有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几个执政太后能够和儿子和平相处。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没有撕破脸的似乎只有辽国的萧太后了。
冯太后和拓跋弘非但不是亲母子,连养育关系都没有,情况就更糟糕了。偏还有人翻出当年李夫人死时的情况,明里暗里似乎昭示着冯太后对此有莫大的责任。两母子的矛盾越来越深,但是谁也不好意思当面翻脸,率先倒霉的就是他们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