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柔情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第3/5页)
拓跋珪自以为这样的安排绝对保险,于是放心地翘辫子上天了。
所以,我们就看到目前这一种格局,拓跋濬所奉的皇太后,是他的保姆常氏,人称“保太后”,正宫皇后,则是毫无家世的宫奴出身的冯氏。
冯氏做了皇后,虽然是期盼已久,但是真正坐上这个位置后,她立刻感觉到了害怕。她是皇后,一旦有了皇子,她必须依规矩被处死。为了逃过这一命运,她立刻行动起来。当时幸好宫中拓跋濬已经有了几个儿子了,其中最得宠的李夫人还生了两个儿子。据说李氏长得非常美,当年初进宫,拓跋濬从楼上远远望见就心旌摇荡,对左右言道:“真乃佳妇!”马上下楼,来不及入殿,居然在旁边的库房中就拥之临幸,李氏就此一举得男,深受宠爱。她本是封皇后的热门人选,不料铸金人失败,从而命运跌至谷底。
冯后立刻采取行动,怂恿着保太后出面,游说拓跋濬早立太子。于是在冯氏被封为皇后不到一个月,李夫人所生的长子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李夫人也被一杯毒酒执行了祖制家规。
拓跋濬一生有七个儿子,但冯后却没有再生过儿子,是否她从宫中得到了什么避免生子的秘方,不得而知。
但在数年的皇后生涯中,冯后做得十分完美,对保太后侍奉尽心,对太子拓跋弘虽然没办法亲自抚养,却也亲自挑选保姆,关注其成长情况,跟皇帝丈夫拓跋濬更是做到了鹣鲽情深。拓跋濬文武兼备,一边亲自率兵直至阴山,车驾深入大漠,令柔然绝迹远逃,使不少部落求降;另一边重用汉臣,兴利除弊。他的政治方向也对冯后深有影响,此后冯氏亦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人生从低谷升上巅峰,丈夫宠爱,成为皇后,逃过死亡威胁,除去情敌,家族复兴,兄妹团聚。冯后觉得一切是如此称心如意,却不想年仅二十六岁的文成帝拓跋濬却生了一场大病,不治而亡,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
这对于年仅二十四岁的冯后来说,犹如天塌地陷,悲不可抑。她自十一岁起就跟了拓跋濬,他年轻英俊,他文才武功,他将她从低贱宫奴中提拔出来成为皇后,他与她夫妻情深,他在她的心目中地位至尊至高,无可取代。
由此而来的,更是深深的恐惧,她毕竟是一个宫闱之内的妇人,太子非她所出又兼年幼,外有强敌内有权臣。南北朝时期是生存最艰难的时代,许多王朝尚朝起暮灭,许多戎马一生的大将帝王尚不免死于权臣外敌的刀下,更何况她孤儿寡母。
她想到北燕王朝的覆灭,想起亲眼目睹的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之死,想起一系列的宫闱政变中无数连名字都不曾留下过的后妃公主如何惨死……以前有拓跋濬在,她从未想到这一点,但是如今庇护她十几年的大树已经倒下,此后她的命运应该何去何从呢?
拓跋濬死后第三日,按照北魏的旧俗制度,焚烧皇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谓之“烧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当熊熊的火光燃起,看着一件件熟悉的物件投入火中,每一件物品都是她这十三年时光的记载,眼看着它们在火中化为灰烬,仿佛烧掉的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一刹那的恍惚,竟然让冯后身不由己地悲号着,投向熊熊燃烧的大火之中。
这一刹那的冲动,于冯后此生来说只有这一次。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猜测,她是真的对亡夫的感情深厚到宁与同死的地步,还是一场政治秀?或者,那一刻她是真的绝望,命运一直在捉弄她,她拿在手里,含在口中的糖,刚刚等来尝到甜头,就被无情地夺走了。她原本是个公主,却国破家亡;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却父母双亡;好不容易有个姑姑收养她,却立刻面临宫廷动乱生存艰难;好不容易做上皇后,却面临立子杀母的祖制威胁;终于,等她什么都有了,那可以给予她一切的人却又死了。
面对着前路茫茫,冯后悲从中来,不知道命运还要捉弄她几次,那对着大火的一跳是对前途的恐惧,也是以死反抗命运的再三捉弄。
当然冯后没有死成,她及时被一边的侍从宫女们挡了下来,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如果拓跋濬没有这么早死去,那么这个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文明冯太后就不会出现了。也许冯后会一直在皇帝的庇佑下做一个贤后安然到老,或许耍耍小手段固宠保位,到拓跋濬死的时候,太子已经足够年纪继位,那么政治也就没她什么事了。她像其他太后一样,闲坐说往事,稍好的也偶而给新帝提提诸如“宽厚待人”、“节俭爱民”之类的建议,一生也就这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