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拍卖风云(第7/11页)

问我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那是因为我曾在兰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摊上见过好些仿的绵阳东汉佛像,有些做工极好,我几乎都被打了眼。

拍卖师介绍完后,便开始报起拍价,也就是让下面的人从这个价格上开始加价。

起拍价一出来,台下的人都被吓了一跳,我也被吓了一跳。

佛像和其他古玩不同,礼佛者多数会去庙里请,而收藏者又较少会收藏古董佛像,所以古玩市场上佛像、佛头一类的都是比较少见的。就拿朝天宫来说,上百家古董铺子,几乎没有专门卖佛像的店,有也只是偶尔夹杂一两件卖卖。

就是这么个属于冷门的古董,起拍价居然是十万。按照市场行情,就算这是个正宗的十六国鎏金铜佛,最多也就值五万,如果加上拍卖行的运作,成交价可能在六七万左右,十万显然是远远高于这个数了。

果不其然,很多人都被这个价格给镇住了,大厅里一时间有点冷清,拍卖师等了很久也不见有人出价,脸上表情十分尴尬。

我很奇怪,按理来说不应该开出这么高的价格,鉴定师做价格评估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拍品的底价和竞拍价幅度,难道鉴定师没睡醒?

又过了一会儿,就在场面要下不来台的时候,突然有人举牌了。

拍卖师大喜,赶紧喊道:“十万一次,十万第二次,十万第三次,成交!”一锤下去,拍卖师大喊道,“恭喜这位老先生。”

我循声望过去,刚才举牌的是个秃顶老头,身上穿的是打太极的黑色衣服,手里的一串念珠不停地转着。看起来好似一个虔诚礼佛的长者,但实际上这人眼神凌厉如刀,侧脸还有一道长长的刀疤,更像个黑社会老大。

拍卖师说“恭喜”之后,在场的人都鼓掌致意,但老头却稳如泰山般闭上了眼,嘴唇还在不停地动,估计是在念经吧。

我也算是被吓到了,怎么也想不通拍卖行开这么高的价格居然还有人接。

因为在西安的时候差点打眼,所以我特意研究过铜佛的鉴定,一般分为六个步骤:

一看材质。不同时期的佛像用铜不一,元代以前都用青铜,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佛像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

二看打磨痕迹。佛像鎏金之后需要打磨,所以表面会有打磨的痕迹,镀金佛像则没有这种痕迹。如果一尊佛像没有打磨痕迹,就必然是电镀的金,也就是赝品了。

三是看锈迹。佛像上的锈抠下来以后,如果生锈局部的表面平整,那就肯定是假的。因为锈是从铜里长出来的,抠下来后肯定是粗糙的。

四看手感。新仿的佛像工艺粗劣,毛刺儿较多,摸起来扎手,尤其佛像底部是造假者容易忽略的地方。而古佛像经过岁月的“打磨”,毛刺早已磨平,不会出现扎手的情况。

五看重量。就同等规格的佛像来说,新做的比较沉。因为现在很多新佛像是用硅胶铸模翻造而成的,翻铸的佛像胎厚像沉,而古佛像胎薄像轻。因为古时候铜很珍贵,国家对铜的用量控制很严,佛像的胎就做得很薄,而且技术越高佛像可能越薄。

最后就是闻气味。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由于受人们供奉时常被烟火熏染,或长时间被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腐朽的味道。而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些味道,即便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芳香太浓,很容易被识破。

我不知道台上这个佛像的品相到底怎么样,不过肯定是真品,不然老头花这么多钱买下来,不是真品的话拍卖公司一定吃不了兜着走。

想到此,我不禁自娱自乐地笑了笑,一抬头却发现那个老头正看着我,不由得一愣,这老头的眼睛深邃无比,看得我直发毛。

“下面是本次拍卖会的第四件拍品。”台上,拍卖师的声音再次响起,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又吸引了过去,那个老头的视线才从我身上移开。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一个。”

这句话,把我的注意力也吸引了过去。

“压手杯”是杯的一种样式,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