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26/40页)
二月初四,义愤填膺的吴县诸生(通过院试的秀才)决意当众控告任维初的罪行,遂相约到文庙[44] 哭庙[45] ,再去府院向江苏巡抚朱国治参告县令任维初。
生员倪用宾、薛尔张等人写好揭帖后,想多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便拿着揭帖去雅园(在因果巷与阊邱坊间)找在乡官宦顾予咸,请他指点。
顾予咸字小阮,一字以虚,号松交,出自“江南第一读书人家”唯亭[46] 顾氏,顺治四年(1647年)中进士,历知宁晋(今属河北)、山阴(今属浙江)、江阴。任知县期间,曾以收买叛徒作耳目的办法,扑灭了抗清义军白衣义军,由此被清廷“举天下卓异第一”,后升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这一次,顾氏是因病回家乡苏州休养,因其在当地名望很高,又在京师任职,所以生员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
倪用宾、薛尔张等人去找顾予咸后,另一名生员丁澜则去找苏州府学教授程翼苍[47] ,索取文庙钥匙。
苏州顾予咸石刻像
程翼苍是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老进士,正与到访的金圣叹闲谈。丁澜进来后,金圣叹听说哭庙一事,连声道:“参得好,参得好。”程翼苍也对任维初不满,当即将文庙钥匙交给了丁澜。
丁澜取到钥匙后,与倪用宾会合,邀集了一百多人,齐至文庙,鸣钟击鼓,对着孔子的牌位放声痛哭。哭毕,诸生按照计划向苏州府院进发。沿路多有相随者,竟至千余人。
到了府台衙门,倪用宾等人进呈参帖,要求驱逐吴县县令任维初。江苏巡抚朱国治见生员聚集在衙门之外,群情激愤,且看热闹的民众越来越多,担心事情闹大,忙下令逮人。兵丁涌出,当场抓住了倪用宾、沈大来、顾伟业、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玠、叶琪十一人,余人四散而逃。
这十一人中,丁观生是生员丁澜堂兄,朱时若是沈大来妹婿,均是跟来看热闹的,属于无辜受累。其余九人,则是随同倪用宾的生员。
道台王纪负责审理此案。王纪听说生员初衷只是为揭发吴县县令任维初的罪行,遂招来吴县衙役总管吴行之,询问私卖仓粮情况。吴行之招出了实情,称卖粮一事受命于县令任维初。
王纪问任维初道:“为什么要在征收钱粮时粜卖仓粮?”
任维初竟堂而皇之地回答道:“犯官到县止二月,无从得银,而抚宪[48] 索馈甚急,故不得已而粜粮耳。”意思是,全因巡抚朱国治催粮催钱甚急,才不得不如此。
朱国治见任维初毫不避讳地牵扯出自己,忙出面庇护,为任维初开脱罪责,称卖粮是为清廷征集兵饷急用,并伪造了一系列文书、口供,掩饰了任维初盗卖官粮一事。
同日,苏州府学教授程翼苍听说自己的学生被官府拘拿,急忙写了参本,列出县令任维初催粮严酷、杖毙人命、私卖仓粮、中饱私囊等罪状,着人连夜送给巡抚朱国治。
程翼苍的本意,只是想营救生员,但他料不到的是,正是他这份参本,促使朱国治下定了要将众生员置于死地的决心。
二月初五,众官员哭灵完毕。朱国治召集众官员道:“本想从轻发落任县令一事,不料众生员鸣钟击鼓,震惊先帝之灵。而今又有陈教授参任县令,只得呈报朝廷惩处,诸位以为如何?”
众官员不敢有异议,朱国治遂以震惊先帝、聚众倡乱、情同谋反的罪名,将苏州诸生上告朝廷。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十一日,朱国治奏疏抵达中枢。当时康熙皇帝年幼,由顾命大臣鳌拜辅政。适逢江苏金坛有义士反清,重镇镇江发生失窃机密案,清廷对哭庙案极为重视,立即派出满人大臣刑部侍郎叶尼、理事官英孥、春沙、海勒布前往江苏会审。
老谋深算的朱国治知道事情因吴县县令任维初而起,苏州民众尽知真相,担心在苏州会审将激起民变,遂刻意将会审地点安排在江宁。
四月初,倪用宾等十一人被吴县捕厅押送至江宁,一路吃尽了官差苦头。吴县县令任维初与苏州府学教授程翼苍,亦被传唤至江宁候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