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25/40页)

不久后,吴兆骞返回阔别近三十年的苏州故里,离开时还是黑发青年,回来时已经是白首老翁,怎能不叫人感慨!其时,吴父、吴兄均已经去世,只有老母李氏尚在。吴兆骞即构屋三楹,读书其中。友人汪退谷题其居为“归来草堂”。

长期在关外生活,吴兆骞已不适应江南的水土气候,一回到故乡,就大病数月,手足肿痛,腹疾时发,苦于下泄。后来不得不到京师治病,最后病死于京师旅邸中,时年五十四岁。因家境贫困潦倒,后事由纳兰性德代为料理。

至此,江南丁酉科场案中最传奇的人物吴兆骞最终以凄凉的结局谢世,江南丁酉科场案的最后一点余声终于结束,但其影响远远不止于顺治、康熙两朝。

第八节 金圣叹哭庙案

顺治十七年(1660年),紫禁城中的顺治皇帝偶然读到江南士人金圣叹的文章,忍不住称赞道:“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金圣叹听到消息时,正在好友韩住贯华堂[36] 中阅书,当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还特意作诗道:“忽承帝里来知己,传道臣名达圣人。合殿近臣闻最切,九天温语朗如神。”又有“今日长安指日边”“香炉北上是经筵”之句,表达出一种天真的幻想,希望能得到顺治召见,在皇帝身边做个“经筵”大臣。此时金氏决计想不到,一场杀身之祸即将到来。

金氏原姓张,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姓金,名人瑞,字圣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人能文善诗,孤高率性,倜傥不羁。授徒讲学时,旁征博引,诸子释道,稗官野史,无所不包,议论大都发前人之未发,往往出语惊人,又好炫耀才学,极受当地士庶瞩目,有人目之为“才子”,亦有人视其为“狂生”[37] 。

金圣叹自幼学佛,喜与僧人结交,有联题佛经云:“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他擅长扶乩降灵,自称天台宗祖师智 弟子的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在江南名气很大,曾至叶绍袁[38] 、钱谦益、姚希孟、戴汝义等名人士大夫家中扶乩,不但写出优美感人的篇章,还往往说中事主心思,由此受到叶绍袁等人的崇信追捧,尊称其为“泐公”或“泐师”。钱谦益直言金圣叹真的像是受到某种神灵支配。

入清以后,金圣叹对清人屠杀江南百姓的暴行多有不满,遂绝意仕途,闭门著述。然及他听到顺治皇帝“金口”称赞其文章时,还是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于是出现了“向北叩首”的一幕。

金圣叹期待的皇帝恩召没有到来,反而先传来了顺治皇帝驾崩的消息。虽然满清平定江南已有十余年,但并不得人心,没有多少人真正为皇帝的过世感到悲伤。甚至还有人幸灾乐祸,如文坛盟主钱谦益在哀诏传到江南后,不顾国丧之礼,公然宴饮作乐,还特意在所作诗作《后秋兴之十》题注道:“辛丑二月初四日,夜宴述古堂,酒罢而作。”[39] 然较之旁人,金圣叹多了一份惋惜的伤痛,因为顺治皇帝本有可能成为他的“明主”。此时的金氏万万想不到,一场大狱即将兴起,而他亦将卷入其中。

清廷素怨江南多事,对苏州、松江等地格外征收重赋[40] 。当时苏州吴县县令任维初刚刚上任,即收到江苏巡抚朱国治令牌,称吴县积欠赋税严重,要求尽快上缴上年赋税银两。任维初遂改三六九日追比为日日追比[41] ,还专门在县衙堂上摆放了数十支大竹板,浸在尿桶中,打起人来,无不鲜血淋漓。不几天,就有一人死在板子下。

任维初虽以严刑催征钱粮,然荒年歉收,赋税又重,难以收齐。在这样的困难局面下,任维初竟然还起了贪心,将常平仓[42] 粮食取出,命衙役总管吴行之以高价转手卖给百姓,所得钱财尽数收入自己腰包。至于仓粮短少之数,则分摊给全县各户征收。此事不久即被人揭穿,一时间,民怨沸腾。

刚好这时顺治皇帝驾崩,二月初一,哀诏下到江南。地方官员按照惯例在苏州府院(今江苏苏州道前街会议中心)设置了灵堂、灵牌,江苏巡抚朱国治、道台[43] 王纪及府、县等大小官员均要在灵牌前哭灵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