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扭曲的灵魂变态心理犯罪(第9/16页)

实际上,加里·里奇韦的作案对象不仅有妓女,还有很多是吸毒者、离家出走的年轻女孩,以及流落街头的其他年轻女子。别以为加里·里奇韦的行为是出于对某种职业群体的疯狂报复,他只是选择了那些他认为最为安全的被害人而已。事实也是如此,加里·里奇韦的罪行直到2001年被杀害者多达50人的时候才被发现。至于为什么会杀人,加里·里奇韦在被捕之后给出的理由不禁令让人毛骨悚然,他在狱中曾经宣称:“谋杀年轻女人是我的事业。”

2001年,警方终于根据从被害人身上提取的DNA样本将目标锁定在加里·里奇韦身上。除此之外,大部分被害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身上总会有一些微小的油漆斑点,这也和加里·里奇韦的职业相符合。但是,尽管警方已经将嫌疑人目标身份锁定在加里·里奇韦身上,却难以找到直接证明他就是凶手的证据。因此,被捕之后的审判过程也相当艰难,毕竟距离大部分被害人的遇害时间已经过去了太久,想要有确凿的证据来给加里·里奇韦定罪,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最后,警方以多宗杀人案件控告加里·里奇韦一级谋杀罪,但是加里·里奇韦拒不认罪,因为他清楚,一旦认罪自己就会被执行死刑。一方要让杀人恶魔认罪伏法,而一方的杀人恶魔却一直试图活命脱罪,就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拉开了序幕。警方20多年来搜集整理的证据和文件堆积如山;被害人家属虽然满心希望可以得到一个公正的宣判,但是长达十几年的等待也让他们的耐心所剩无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这场拉锯战似的官司使控辩双方的花销都已经增至数百万美元,无论是控方还是被控方都对这笔逐日增加的巨额消费有些吃不消了。

为了尽快结案,也为了早日找到所有被害人的遗骸,曾经坚决不同意签订“认罪协议”的检察官诺姆·马伦也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坚持。“认罪协议”当中,加里·里奇韦的罪行依旧是一级谋杀罪,但是量刑却由死刑改为了终身监禁,这显然让加里·里奇韦松了一口气。2003年11月5日,备受瞩目的“绿河连环杀人案”在西雅图最后一次开庭,加里·里奇韦在法庭上承认了自己杀害49名妇女的犯罪事实。而法庭也根据“认罪协定”免除了他的死刑,改判为终身监禁。至此,轰动一时的美国头号连环杀人案终于告一段落。

【犯罪心理分析】

连环杀人狂大概是所有常见犯罪中最让人觉得恐惧和不能理解的一种类型了,在犯罪心理学当中,又被称为多重谋杀或者系列谋杀。大概没有多少正常人能够理解这些可以漫无目的肆意屠杀的人的心理特征,即便是对于个别数据的分析,也是臆测多于实际推理。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连环杀人狂如同井喷般出现。根据美国司法部的调查,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之间,至少有35名连环杀手活跃于各个地区,而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有记录在案的连环杀手只有两名。

连环杀手其实并不会表现得像典型的暴力罪犯那样,他们在童年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甚至有些人表现出的攻击力极弱,比一般人还要安静平和一些。即便是在成年之后,他们也很少会有犯罪记录,即便有也多是与暴力犯罪无关的盗窃等罪名。加里·里奇韦在案发之前一直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油漆工,大概除了他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就连他的妻子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连环杀人狂,加里·里奇韦的案例简直再典型不过。很多经验丰富的犯罪学家、心理学家都得出过这样的结论:系列谋杀犯一般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前科,在开始犯案之前一般都已经结婚,有稳定的家庭生活,有稳定的工作,常年居住在同一幢房子里面,没有犯罪征兆,等等。加里·里奇韦本人具有一定的人格障碍,所以他的杀人理由让人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他主要的作案目标是妓女或者类似的年轻女人,然而警方的调查结果显示,妓女或类似群体并没有给他造成过什么严重的心理伤害。

有些人会把连环杀人狂当偶像来盲目崇拜,事实上这是极为错误的,不论这些连环杀人狂的世界观有多么扭曲,欺软怕硬始终是他们难以遮掩的一个共性。根据FBI的案件数据记录,连环杀人狂选择作案目标的大体趋势是不断选择更弱势的群体,比如从1988年的主要集中在年轻女子身上,逐渐演变到1998年的主要选择16岁以下的未成年儿童下手,为此FBI的前局长路易斯·弗里赫不得不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解决儿童绑架和谋杀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