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刑警探案 第一章 勒索巨款幼儿被绑 临机一念揭开谜团(第5/8页)
我注视着记录了十三个“三毛”简要情况的几页纸片,凭着对已知情况的分析,更多的是依靠直觉的感悟,开始发言:“我认为,我们今晚首先要审查的三毛,是家住在正乐乡永西村的陈志谋。虽然他和別的三毛比较起来,劣迹恶行较少,但我还是选定他。有三条理由,一是他居住地和姜桂相邻,距离不远,来往方便,可能知晓姜作忠的家庭情况;二是打出的三个公用电话地点分别是金西、曹场和靖海的天和,他的住地正是这三个方位的中心点。三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这样的绑架人质、敲诈勒索案件,不大可能是单个作案。他有一个哥哥和姐夫,住地紧靠在一起,今夜也必须一起审查。我的想法虽然粗莽了一点,但是,六天时间过去了,一个五岁儿童还在犯罪分子手中。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多拖一天时间,就增加一分危险,我们承担一些风险是值得的。因此,大家要振作精神,组成三个审查小组,对陈志谋等三人分别审查。为了保密和保险,防止‘三毛’另有其人,获知内情而逃跑或残害人质,今晚十一时动手,审查地点远离姜桂现场,除抽调的审查小组成员外,一律不允许其他人员知晓。”
杨学恭副局长支持了我的意见,各项准备工作随即展开。
这时,江口市公安局局长季启斌来到了姜桂,走进了会议室,我向他扼要的汇报了今夜的工作计划,他表示赞同。时间到了晚上十点,季局长和我一起去参加三个审查小组的战前动员短会。会上,我和杨学恭副局长分别布置了工作任务和強調了工作纪律,然后请季局长做指示。他微笑着说:“大家的工作非常辛苦,我主要是来看看你们。刚才袁支讲的意见,我很赞成。这些意见代表江口市局的意见,也代表我的意见,希望大家认真执行。”听了这些话,我如释重负。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有风险的抉择时,有多少人能如此表明态度!季启斌由启明市市长转任江口市政法委副书记,后改任江口市公安局长,虽然到任不久,业务工作不十分熟悉,但他为人厚道真诚,极富亲和力。在他手下工作,无需拘谨,个人能力尽可发挥。
各小组领受任务后,准备行动。借着这段空隙,我和季局长去监控点听取电话录音。绑架者先后打过三个电话,第一个电话未能控制,后两个已在控制之中。从录音听来,这两次呼叫是同一人,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流利而清晰,没有一絲本地口音掺杂其中。对此,我的思绪泛起了涟漪:难道绑架者是外地人?如果绑架者是外地人,今夜的工作将会是什么结果呢?但转念一想,事情尚未开始做,何必猜度其结果,枉自动摇自信心!季局长要返回了,我和他握别后,跳上汽车,向“三毛”的审查地点——临江市公安局驰去。
在审讯室里,我第一次见到这位“三毛”,二十五、六岁年龄,矮矮瘦瘦,其貌不扬。尖狹的面庞,细小的眼睛,软长的头发,踏拉着一双脏兮兮的塑料拖鞋,目光象受惊的猴子,不停地在四周跳跃。
负责审查的孙建明教导员告诉我,在“三毛”住所周围已做过搜索,没有发现有藏匿小孩的地方。我急切想知道敲诈电话是否为“三毛”所打,便开口问道:“到了这里,有什么话要说?”
“我好端端的在家里睡觉,被你们弄到这里来,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呢!”“三毛”摆出一付滿不在乎的腔调。
“说普通话!你是有意让我听不懂是吗?”我大声喝斥。
“我说的是普通话,你听不懂我也没有办法。”他翻了翻白眼对我说。浓重的江中口音稍稍作了些改变。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对话,我已知道电话决非是“三毛”所打。电话中声音响亮,吐齿清晰,而他出声低哑伴有杂音,更重要的是凭他刚才的说话,根本讲不出那么标准而流畅的普通话。
手机铃声响了,我走出室外,打开电话,杨学恭副局长的声音传了过来,他在三甲镇派出所负责审查“三毛”姐夫。
“你们那里的情况如何?我们这里的审查没有进展,对象表现得很正常,态度还算诚恳。看来案子与他瓜葛不大,是不是把人先放了?”
我未作过多考虑,立即回答他:“我们这里也没有更多情况,但是现在不能放人。可以从侧面入手,继续盘问,以图发现嫌疑和线索,天亮后再决定人的去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