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曲水翻天(第7/12页)
“啊,死了,这就死了!”“逃不了了,我们都得死!”赵匡胤的十几个手下已经接近崩溃。水下吃人肉的毒刺鱼已经让他们感觉无路可逃了,现在天上又多出拉毒粪的鸟儿,这可真是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地步。
“住嘴,如此聒噪,不怕鸟粪落到嘴里?”张锦岙一声断喝止住手下人的低声哀号。“我跟你们说了,现在不管是被水中的鱼咬死还是被天上的鸟粪毒死,我们都要拼着用自己的身体铺垫道路保赵大人平安出去。”
“不要这样说,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逃不过的灾殃!”赵匡胤将手中的盘龙棍重重往下一戳,满怀豪气地说道。但这番话完全是为了鼓舞大家的勇气。面对眼前的死境,他也只能是祈祷老天保佑。
盘龙棍戳在了水中,插进了泥沙,发出一声奇怪的声响。不是水花溅起的声音,也不是棍头入土的闷响,而是一种金属连续碰撞的声响。不!准确些说应该像是一块奏琴用的弦拨子从钢制鳞甲上轻轻划过的声响。
“啊,盘龙舒鳞!难道真的是老天来帮我了。”赵匡胤剑眉扬展、双目放光,胸气、胆气再次高涨起来,其势透体,如焰升腾。
这赵匡胤为一代开朝帝王,发生在他身上的奇事无数。历史上我们熟知的民间典籍中有两部是将和他有关的东西排在首位的。一部是《百家姓》,其中将赵姓排在第一位,这是因为《百家姓》是北宋初编撰的。另外一部是《典器》,此书将唐至宋末的奇珍异器进行了排位。而宋祖赵匡胤手中的盘龙棍在其中被列为第一位,在九尊日月玺、开片官窑瓷、有凤来仪箫、吉州凸形瓷等绝妙器具之上。
盘龙棍能排众典器之首和赵姓排百家姓之首又有不同,它并非完全是因为赵匡胤的原因,而是它本身具有神妙之处。
首先这盘龙棍的制作材料是世间绝无仅有的,挟有许多神奇的特质,出处来历极为不凡。晋代时,吴地三江王为镇住钱塘江水妖闹水、驱潮冲岸的灾祸,在钱塘北岸立下一根铜铁混铸的盘龙立柱,取名“破潮杵”。为了增加“破潮杵”的震慑力和灵性,当地斩杀犯人也都在此处执行,且将斩杀犯人后的射空血(3)喷溅在锁潮柱上。“破潮杵”在隋末时被草莽流寇拉倒,用以铸造兵器。但拉倒的“破潮杵”却在基石下留了一个柱根,柱根直到唐中期才被金华金器名匠查行云挖出,然后与铸造师任坦合作,仿造前世流传下的“破潮杵”的形状,再加以改进和美化,最终制作成一根鎏金盘龙棍。
这根盘龙棍制作得非常精妙,它通体是一条龙盘绕在棍子上,棍头就是龙头,棍尾就是龙尾。这只是外观,更为巧妙的是这龙是条活龙。只要机栝打开,盘绕的龙身立刻能与棍身脱离,同时龙身上的所有鳞片倒竖,变成无数锋利的小刀片,只有龙尾始终连接着棍子。这样盘龙棍整个就变成一根长杆软鞭,棍身是鞭杆,而长长的龙身则是鞭身,龙头则是鞭头。挥舞起来,不单龙头可以像流星锤一样重击敌手,倒竖起的鳞片片片锋利,只要着身便是皮开肉绽、骨碎筋断。
因为这盘龙棍取材为“破潮杵”的柱根,所以积聚了“破潮杵”上吸取的所有精华和灵性。当日月变化时,它的色泽会有所改变。遇到危险时,它会发出龙吟般的“嗡”响示警。而遇有可借势力,预示可奋勇一搏时,那龙身会像兴奋起来了一样,从头至尾舒抖一下鳞片。
忽止静
这棍子做成之后一直都只作为辟邪之物,藏于查家祖祠。后来查家遭遇天火,家业尽毁,其一脉单传的孙子被迫出家为僧,于是将此棍带入了琴架山塔窟寺。多年之后琴架山一带地动塌方,塔窟寺被毁,此棍便不见了踪迹。直到五代时,塔窟寺重建,人们才在天王窟将此棍挖出。但有风水高人说此棍灵性太盛,凶吉不定,龙形难服。一般人家镇不住,佛家静地也不适宜。只能让其用于战场杀戮,磨灭其凶性,修炼其真灵。于是寺中遣人将其抛入驻马峡,任凭天缘机巧为其觅得主人。至于赵匡胤是如何得到这根盘龙棍的,所有正史野史、民间传说都不曾提到过,无须刻意编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