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密室讲义(第13/22页)

尊敬的态度是有益的,不尊重前人的成果,我们就不能踏着前人的步伐向前迈进。但仅有尊敬是不够的,那就等于踏在前人的足迹上停步不前。

只使少数人受益,在七十多年前的欧美是行得通的,因为推理小说在当时仍只是供贵族阶层欣赏的小众文学。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推理文学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通民众都能欣赏的大众文学。在此我提出一个观点,在全民推理的当下,推理研究不能沿用七十多年前的陈旧理念,而必须产生出适合新型大众文学发展的成果来。

我们必须总结,必须继续前进。

从江户川乱步开始,世界推理文学的重心东移到了日本。在一些日本的推理小说中,陆续地出现过一些有关密室研究成果的讲义。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二阶堂黎人的《恶灵之馆》、我孙子武丸《8的杀戮》、有栖川有栖《魔镜》等。

然而,这些讲义依然不够系统、完整,不能使读者们清晰地看到密室推理的全貌,以及其根系、主干与枝丫之间的体系结构。有的仍是进行局部研究,有的研究则分类不清、语焉不详,甚至还存在将心理密室和物理密室混为一谈,将制造密室的手法和伪造不在场证明的手法放在一起研究的个别现象。这不但没有使广大读者对密室的概念变得更清晰,相反地使一些概念变得更加模糊。这些看似清晰,实质上却容易混淆的概念,对于读者全面认知密室推理来说,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推理爱好者群体异军突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有一些资深的推理爱好者,通过个人研究与读者间的交流,来尝试着进行总结与归纳。这对中国推理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同样由于过于注重个人偏好,以及对推理知识系统性认知的不足等原因,结果也普遍存在着研究的片面性和混乱性等问题。毫无疑问,此类讲义与国内一些专业推理评论家的文集,对于国内推理小说的推广与普及起到了良性推动作用,但遗憾的是,对于促进推理本身的系统性研究,却收效甚微。

在本文诞生之前,我认为最为系统的密室讲义,应该是日本推理作家天城一的《密室犯罪学教程》。天城一先生是一位数学专业毕业的大学数学系教授,因此他在进行推理研究时展现出强大的系统归纳能力。然而尽管如此,他的研究也存在缺点,就是过于的数学公式化而失去了推理研究的实用性与生动性,以及针对普通读者的易理解性。不接地气,就难以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容易沦为形而上学。这个弱点,同样地在天城一先生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出来。他的作品可读性欠佳,更像是为了解释公式而做出的牵强解释,而失去了小说这个载体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推理小说已经发展了170年,这个领域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巧也已门类繁多,以至于诡计的资源业已枯竭,难以生发出新的枝芽。以绫辻行人先生为中坚力量的“新本格主义”及其他新派推理小说中所使用的不少诡计,在“传统本格推理”中是被嗤之以鼻的,属于耍赖皮的手法。这一点在行人先生的短篇集《咚咚吊桥坠落》中更是体现到了极致。他们的文学成就,并不在于对诡计本身有所发展,而在于他们通过华丽的布局与妙笔生花的写作手法,弥补了诡计新意的不足。那么,为什么不能产生新的诡计呢?原因就是,真正正统的推理诡计,被普遍认为早就挖完了。

然而,这难道真的就意味着,推理是狭小空间的文学领域,而正统诡计的创新已经死亡了吗?

不,我不那么认为。或者准确地说,我不愿意消极地去那么认为,而且我看到了希望的冰山一角。

突破口不是不存在的,只是它需要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一起去寻找。

为什么我如此固执地认为突破口是存在的呢?因为我仅仅从一个科学角度切进去,就发现了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不同的角度在人类科学研究的范畴中又何止千万。

我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推理诡计的发展。迄今为止,99.99%的推理小说都只涉及人类的显意识,并且只涉及显意识中具有毫无争议的普遍价值的那部分中的一小部分。而在现代心理学上,人们对于梦境、潜意识、催眠等不同领域,已经有了深度的发展。这些部分,我们根本没有去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