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X档案(第5/17页)
大龙从多如牛毛的不同行业之中,精选出了三个行业。前两项是矿业和电镀。因为以荣应泰为代表的旧荣氏企业的主产业,是地产开发及其配套产业,那么与拥有氰化物的行业有交集的,就只有矿业和电镀了,应该不会涉及医院、制药、农药、橡胶、油漆、染料、冶金等行业。在国内,很多著名的地产企业,都会涉及矿业的开发,而电镀则是建筑材料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如果林念祖有机会得到氰化钾或氰化钠,最有可能的就是来自矿业和电镀有关的下级企业。
根据他现有的身份,应该不会私自到黑市上去购买此类毒药。那样做风险实在是很大。
那么如果他乔装去呢?
这里就是小说情节和现实情节的不同了。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不是训练有素的特工,很难做到乔装之后仍能令对方不觉得奇怪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经验的人总会依葫芦画瓢,按照影视剧里常见的那种和自身条件相差极大的方式去化装。他认为很有效、很神奇,其实恰恰相反,自欺欺人,甚至自欺而不能欺人,让人一眼就觉得奇怪,因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念祖不是特工,他也没有愚蠢到认为自己可以轻易地通过一个早上的打扮就成为特工的地步。
因此,林念祖不太会选择乔装后亲自去黑市购买氰化物。
如果不亲自出面,派遣“信得过”的属下去购买呢?表面上看起来很安全,可实际上风险比自己去做要更大。
为什么也有风险呢?
这年头还有真正“信得过”的属下吗?“肝脑涂地,两肋插刀”这样的忠言,林念祖是不会相信的。
那为什么又风险更大呢?
试想,如果那个“忠心”的属下帮你去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当然,你敢让他去做事,就代表那个人不傻,你不能派个傻子去买毒药。而不傻的人,当然知道你需要私下里买毒药,将会用来做什么。那好,等他帮你办妥之后,形势就完全变了,主谋者和实施者的上下级关系也可能完全变了。因为但凡是个不傻的人,就能明白,只要在办事的过程中留下证据,然后要挟你,那么他将永远成为你的主子,你费尽心血得来的一切,其实都归了这个人,你反而成了他掌握之中的可怜马仔和傀儡。
林念祖当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一定不会冒险找一个人或亲自去黑市,购买到足够完成目的而需要使用的毒药剂量。
矿业和电镀,是作为一个老警察都能推理的,而第三项——捕鱼,就是倪大龙根据自己的经验而得出的判断。
用氰化钾捕鱼,也就是俗话说的毒鱼,在倪大龙所办过的与氰化物有关的十桩案件中有三件。
这三件案件中,其一是凶手违法毒鱼,并私自摆摊出售,引发了购买食用者一家三口二死一伤的严重后果。其二,是由于凶手毒鱼造成了事实上的水源投毒行为,造成了下游村落一位老年农民夫妇饮毒水而亡。其三,毒鱼者自食其果。由于无知,该凶手丝毫不认为毒药可以对人身造成伤害,兴冲冲地将毒死的鱼拿回家煮着吃,结果他老婆孩子双亡,而他却因吃饭前先拉了泡屎而幸免于难,待他回到饭桌前,发现老婆孩子都死绝了。
安力为选择倪大龙是对的。如果不是对氰化物具有丰富的经验,一般的刑警恐怕很难把荣府毒杀案和这些很愚昧很可笑的低级投毒案联系在一起做比较。
只有倪大龙,因为他想到了一种可能性。
林念祖不敢去黑市购买氰化物,但有可能会在某个偏僻小山村里,从一个毒鱼的渔夫手里购买。
黑市是警方的重点盘查对象,如果他在黑市上购买,被查出来只是迟早的事情。但是如果从一个不起眼的渔夫手里购买的话,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警察可能这辈子也查不到那个渔夫。
即使查到了,一个小小的渔夫又怎么可能因为有一个游客曾经向他购买过那么一点点毒鱼的药,就牢牢记住这个人呢?这个人只是个游客,因为同样想毒鱼,所以买了点毒鱼的药,没有什么让人奇怪的呀!况且,毒鱼需要使用的剂量是比较大的,只有在河水中制造出了一定的毒物浓度,鱼才会死,相比之下,毒死人需要的量看起来实在是九牛一毛。因此,有人买了那一点只够毒死老鼠的药,就更没啥奇怪的了。在有些农村,直到现在还使用氰化物来毒杀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