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X档案(第7/17页)

听到大龙的声音,多布吉很高兴,爽快地允诺了他的请求。

和安力为、倪大龙相同,这也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

电话里,多布吉表示最近他那里并没有特别难办的重大恶性案件,打算立即派两个人去了解一些外围的情况。只要有丝毫眉目,他就会亲自上门进行调查,绝不会放过一点细节。

放下电话之后,倪大龙惬意地舒了口气,坐在椅子上想了片刻,就招呼上小郑,驱车直奔金海金属钣金厂而去。

第三节 不在场证明

下午,倪大龙和小郑到达钣金厂的时候,安力为和王亮已经在应泰钢构总经理秦山的陪同之下,来到了应泰钢构的第一分厂。

上午,安力为他们一直在位于应泰钢构集团总公司秦总的办公室里。安力为询问了有关林念祖的个人习惯、为人表现等外围情况,以及有关应泰钢构和其他荣氏企业的经营状况。秦总和其他人没有隐瞒的意思,有一说一。不过,并没有发觉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秦总是名义上的集团总经理。林念祖的职位虽在秦总之下,不过因为身份特殊,其实是应泰钢构的实际掌权人。这些旁系线索却更加令安力为确信,林念祖在传统荣氏企业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秦总很配合地取消了一个原本要召开的高层经理会议。到达第一分厂之前,他们先去了那天林念祖和德国专家一起吃午饭的那家店——海鲜王府。

秦总本想请二位警官就近吃顿“便饭”,然后再去工厂也不迟,但安力为婉言谢绝了,因为他想在午饭时间先赶到海鲜王府。那样的话,他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相同的时刻,林念祖他们在这里吃饭时店里的情形。

现场的感同身受,比起一摞摞繁杂的卷宗来,往往要有效得多。卷宗上的文字哪怕再详细,也都来自别人的调查,而每个人的调查都难以做到完全冷静公允,不偏不倚。

完全理性的调查,是不存在的。

这是每个刑警特有的常识。

对于刑警来说,推理小说中所谓安乐椅侦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所谓神探,并不是因为天生的智商,真的会比普通警探高出多少去,而是在于其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刑侦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敢想敢干的行事风格。

而临场的感受,就是将一位警探的上述四项素质标准发挥到极致的最佳途径。

破案,不是简单的1+1=2,也不是有些国外的推理作家所提出的什么1+1>2。

那只是很空泛的概念,毫无意义。

破案,实际上是将有效的线索码在一起,令其产生化合作用,产生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线索表面的深层结论。

在重视临场感受这点上,安力为是这样做的,千行也一样。他们俩别的素质可以说都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在于“敢想”的程度。

秦总和这里的老板娘也很熟悉。每次来第一分厂,他总会和陪同人员在这里吃饭,因为厂里食堂的饭菜,实在是不合胃口。

老板娘叫邱丽,为人十分热情开朗。

听了安力为的调查请求,她迅速调整接待客人的人手需要,做好了随时抽出知情人来接受警方询问的准备。

先接受询问的是老板娘自己。

询问就在当时林念祖他们吃饭的那个包厢里进行。

邱丽:“那天的事情,我记得很清楚。请问吧。”

安力为:“很好。从进店开始一直到离开,林总和五位德国专家一直都在一起。是这样吗?”

邱丽:“是这样。”

安力为:“前后的时间,大概有多久?”

邱丽:“林总和那些老外来的时候应该是12:40,走的时候嘛13:15左右,前后加起来也就是半个多小时吧。”

安力为:“能确定吗?”

邱丽:“确定。林总的时间观念特强,每次都是限定了很标准的吃饭时间,离开时和事先说好要来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三分钟。可能那些有身份的大人物都是这样的吧!所以,和林总接触的多了,我也养成了习惯。只要他来,我就会按照要求,精准地计算时间。”

安力为:“他一直要求精准?不是从近几个月来才开始的?”

邱丽:“不是。从他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是这样。当时我的印象就特别深,因为没有客人会那样苛刻的。毕竟吃饭是放松的休息时间嘛!可他好像根本就是觉得,吃饭,是一件多余但又没有办法不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