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梁台古意(第17/21页)
这番话跟之前医博士许希珍的嘱咐倒是一致,崔槐又多信了沈周几分,但心中似乎还是不大情愿,踌躇很久,终于道:“那好吧,我领几位公子进去。但若是都兰出面阻止你们见家叔,我也没有办法。”当即领着众人来后院探望崔良中。
崔良中虽然读书不多,却爱附庸风雅,其内院居所是他特意请应天知府晏殊所题,名“兼隐”。庭院中花木争荣,翠竹扶疏,极见清幽。只是房门外守着四名男仆,面色不善,手中各执棍棒,挺身将房门挡得严严实实。众人一见之下便感到不解,不知道崔府为何会如临大敌,安排这么多人守卫在崔良中门口。
崔槐猜到众人心思,苦笑着解释道:“这是都兰的意思,她怕那害了叔叔的恶贼会再来杀人灭口。”沈周道:“官府已经确定凶手是曹丰,而曹丰也已经畏罪潜逃,还有必要这样么?”
背后有人接话道:“有没有必要我说了算,轮不到外人来发话。”
众人回过头去,崔良中的女儿崔都兰面罩寒霜,正带着婢女急急走过来。
崔都兰姿色平常,但打扮得却甚是华丽,头上装饰着珠翠,穿着一身销金衫子加长裙,大约是心急之下走得太匆忙,差点儿被裙角的珠带[17]绊倒。身后的婢女慕容英忙伸手去扶,却被崔都兰将其手甩开,恨恨地提起裙幅来,一手便将玉珠等饰物扯掉。
文彦博心道:“早闻崔都兰是崔良中与开封樊楼酒妓野合所生,果然没有半分大家闺秀的气质。要是真比女儿的话,崔良中可是要大大输给曹诚了。”
崔都兰顺手将饰物抛到一边,上前几步,冷冷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来我家做什么?”不待回答,又厉声斥责崔槐道:“堂兄,你是不是闲得发慌了,码头上有那么多生意你不去管,总赖在家里做什么?”崔槐道:“我……”
沈周忙道:“小娘子勿怪,是我……”崔都兰道:“你什么……”目光中寒意森森,逼视之下,竟然令沈周打了个寒战。
文彦博道:“小娘子,我们其实是出于好意……”崔都兰毫不客气地打断道:“这里不需要你们的好意。阿英,送客!”
婢女慕容英上前向众人做了个“请”的手势,道:“各位这就请回吧。”
沈周道:“我们是来为崔员外治病的,总没有将大夫拒之门外的道理。难道小娘子不希望尊父早日好起来么?”崔都兰道:“南京城中大夫多得是,不稀罕你们几位。”
崔槐道:“都兰,这位是包公子,是南京留守包公之子,就住在隔壁,是我们的邻居。这位文公子是……”
崔都兰极不耐烦地道:“我对各位的来历身份没任何兴趣,权贵也好,权贵之子也好,都请回吧。”
慕容英道:“我家主人已经下令,各位若还是要赖在这里,莫怪我无礼。”
崔槐忙道:“几位公子,不好意思,我先送你们出去。”
众人料不到这崔都兰如此不通人情世故,简直像座又冷又硬的冰山,拒人于千里之外,只得转身出来内庭。正好遇见一名中年虬髯男子率着众多侍从直闯进来。崔槐登时如获救星,忙上前叫道:“马叔叔,你来了!你……你得到家叔不幸遇刺的消息了么?”
那虬髯男子正是龙图阁直学士[18]马季良。他是茶商出身,年轻时与崔良中一起跑江湖贩茶,是拜把兄弟,感情极好。后来他娶了太后刘娥兄长刘美之女,从此平步青云。
此人为人颇为有趣,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自小就羡慕那些学富五车、笔下汗青的史官,靠岳父刘美的荫庇入仕后,不求荣华富贵,不求高官厚禄,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入史馆担任史官。但大宋制度,进入史馆为官需要考试,马季良的斤两自然远远不够。刘娥为了帮助侄女婿达成心愿,指派主考官晏殊等人当场替马季良答卷。这就是考官代笔学生答卷的旷古奇闻。在晏殊等人的“帮助”下,马季良终于如愿以偿,顺利进了史馆,还当上了龙图阁直学士。他飞黄腾达以后,对其结拜哥们儿崔良中没少照顾,助其在榷茶制度中获得了诸多便利。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商代就开始栽种茶树。到汉代时,茶叶已发展成为商品,盛行于巴蜀地区。传说诸葛亮南征时,手下将士因瘴气中毒,纷纷晕倒,情况万分危急。当地蛮濮人闻讯前来相助,送姜茶汤解毒,并让众将士将茶叶含在口中,以避染瘴气。诸葛亮看到茶叶有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吕凯率军士以当地蛮濮人为向导,到山中采育茶子。茶因具有药理功能,得以引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