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通往梦境的路(2)(第4/7页)

刑警先生,我们好像这只鹤呀。

她缓缓地说。

怎么说呢?

我问。

不知道耶,我就是这么觉得呀?

她侧着头回答。

我们彼此沉默了一下。我觉得她似乎说出了什么很重要的讯息,只是我无法明白。

你觉得梦是否会相连呢?

过了一会儿,她问。

如果是互相想念的人做的梦。

我回答。

真好呢,她说。

就这样。

在那之后,我没有再见过她。

7

那本书出版的时候,我人并不在日本。

当时我们正好和马来西亚的警方进行研修和资讯交流。我是以教官的身分去的。那是一个巨大组织定期举办的教育制度,内容我也不是很清楚。

回国之后,我仍不知道那本书的存在。

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是以前的同事。他也是当初一起办案的同事,他告诉我说:那本小说写的就是该事件,作者好像是当时住在附近的小孩。

但我还是不为所动。一方面是因为那是个让我尝尽败北的心酸滋味的事件,我不想看到它被随随便便写成创作小说;二来自己也不想看到多余的描述,徒增不快。

但心里面多少还是很在意。

由于刚好要到警视厅出差,想找本书在电车里看,所以我自然便买了那本书。结果在车上忙着讨论公事也没有时间翻阅。

后来读完那本书,又是拖了几个月以后。

老实说吧,至今我仍怨恨马来西亚。

不,我跟马来西亚倒是没有什么仇,只是很遗憾那个时期自己不在日本。

如果出书当时就读到那本书的话。

或者半年后也好,如果能够早点读到那本书的话。

我就不会有像现在这样,常常因为不甘心而难以成眠的夜晚了。

8

读那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感觉到的是:作者在案发当时年纪还很小,但是却很能描述出当时的气氛。

毫无疑问,作者做了详细的调查。包含当时的街景、风俗等,都做了详尽的报导。阅读之际,过去走过的街头景色又都从记忆深处复苏了。

你也知道日本的城市变化一向很迅速,动不动就看到哪里被拆了、哪里盖了新的建筑物。帐棚鹰架搭得令人眼花缭乱,每一次看到都有新的变化。甚至想不起之前的建筑是什么也是常有的事。

作为小说的成就如何,我不予置评,但是光从它能够让当时风景在我脑海中重现这一点来看,那种读书经验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只是读完某些地方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怪怪的。

理由我也说不上来。就是一种茫然的不安,所以当时我也没有深入思索。结果经过几天后,灵机一动——大概是我走在街上忽然想到的吧——我想到了原因了。

我赶紧回家拿出书来再一次仔细阅读。

这一次,我将感觉有异的地方按顺序贴上了便利贴。

读到最后,我重新检查一遍便利贴所标示出的段落。

果然没错!

我确定了我的想法。

我发现了作者的描述故意和现实有出入的部分。

作者煞费苦心重现当时的地理情况和街景,却又写下这些几乎可说不必要的错误,显然是想窜改事实。

你猜是什么?

旧书店。

K是个有很多旧书店的城镇。因为大学多,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文风也很盛,所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那本书里面,连一家旧书店都没有提到。应该说,在该有旧书店的位置,却故意写成了其他店。作者能够按照当时的地图正确描述出闹区老店林立的街景,却只对旧书店只字不提。

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不禁抱着头沉思。

既然其他地方正确无误,可见得作者有其意图。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是一种游戏吗?

奇妙的是,似乎没有人发现到这一点。至少那些不知道K市、不知道当时街景的人是看不出来的;就算看出来了,他们也不会觉得怎么样。

我思索着理由,就是想不透。也许是作者私人的理由吧?尽管十分在意,但是因为工作一忙,我也就忘了这件事。

又过了几个礼拜后。

结婚的儿子正准备搬出去住。那是在我们帮他做搬家准备时的事。

走廊上有一叠用绳子捆绑的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