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吾往矣(第5/7页)
叶季壮道:“不过毛主席啊,我是这么觉得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李锐同志是我们党内的一个大能人啊。他现在只管着文宣部门,我觉得屈才了。”
“我们贸易商务部现在缺了一个专员的位置,要不让李锐同志兼着?”陈云也道:“我也是这么想着的,李锐同志在经济发展上的规划比我们党内很多学者看的更深刻。
其实财政部也是需要这样的人才的。“哈哈,你们这是要抢人诺。”毛主席哈哈一笑,同时摇摇头道:“不过我认为李锐同志现在还不宜兼任太多职位。“他的特长还是文宣工作。对外宣传,对内教育,他是把好手。教育和宣传工作的高地还离不开他。”
周总理想了想说道:“我觉得对李锐同志的安排,不用急。如果这个计划真的能推行下去,我倒是有个想法。”
三人看着周总理,周总理继续道:“如果计划顺利,那就不如顺势让李锐同志将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框架搭起来。”
陈云默默皱眉:“这合适吗?李锐同志要是担任这个职位,对他未必好。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甚至……“陈云说到这里没说,只是摇摇头。毛主席知道陈云要说的是什么。党内一些人早就盯着这个位置了。
党内有一些人是很精苏的。现在新中国还没搞计划经济,而是中央先在整合民族资本,同时也放手尝试新民族主义的道路。
一直到1953年,新民族主义搞不下去了,才开始搞计划经济。不是毛主席他们抵制搞计划经济,主要是党内没有人能搞计划经济。
大家也就知个名字,具体怎么做没人懂。只能依靠苏联。而苏联为中国搞的计划经济不说水土不服,但也算得上是跑肚拉稀了。
比如说某个城市要修建一个桥,苏联专家带着一个计数器在桥边待了一天,算了老桥一天只通行八十辆汽车。
于是苏联专家给出的建议就是老桥炸了之后修建一个最小规模的水泥桥。
结果这个桥严重制约了城市和县城的交通。
因为二十年后这条桥一天要通行上千辆汽车、成为勾连内外的交通要道。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而除了水土不服之外,还有人以苏联计划经济为阶梯,搞全盘苏化往上爬。
这里面多少嘘蹉,自不用说。如果让李锐搞计划经济委员会,甚至让他当委员会毛主席,有多少人要盯着他,巴不得他死?
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权力有多大,这根本不需要复述。会有多少人不服啊。
四人陷入微微的沉默。
沉默过后,毛主席先笑了:“你们在想什么呢。李锐同志现在做的这事是一个好事啊!我们中国人要自己做事,面对的问题怎么会少呢?”
“关于李锐同志的安排不用急,先把这件事做起来起,能不能成还是两说呢。”
毛主席的话算是暂时将李锐职位的安排押后了。
等到叶季壮和陈云走后,毛主席才转身对周总理说道:“我很欣慰啊,李锐同志在政治上开始慢慢成熟了。不会有什么事情先跑到我们这,而是知道和同志们通气,争取自己的盟友了。”
周总理皱着眉踱步:“毛主席,关于李锐同志的职位,我是认真的思考的。”
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最后说道:“只是不知道李锐同志做好准备了没有。不急,先等等吧。这件事不急于一时,如果这个计划能成,那也最少要一年才能看到雏形。那个时候在讨论这个事情吧。”周总理点点头。
等到周总理离开后,毛主席回到办公桌前,开始看资料。但是看了几分钟后又放下,手指不断捏动。
然后再次拿起资料又放下,往复几次。最后毛主席拿出一张信纸,写上一行字“履险蹈危,十荡十决”随后又在这行字后面画了个问号。
将信纸装入信封,封装起来后毛主席叫来警卫员。“送给曙光厂的李锐主任。”
李锐破开密封的信封,取出毛主席的信后看了许久。
在警卫员在曙光厂外等的要走时,李锐送来一个密封的信封。“帮我交给毛主席。”
警卫员敬礼道:“是!”
看着警卫员的背影消失在街角,李锐才走会基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生来这个世界,拿到了权利,那便要背上自己的义务。【履险蹈危,十荡十决?】【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