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吾往矣(第3/7页)
半部英剧可以治天下,一部苏联笑话能治好所有国家的精神内耗。
叶季壮和陈云两人听完李锐的苏联笑话后,两人面面相觑。
叶季壮更是摩挲着手掌说道:“这苏联等货这么夸张吗?”
陈云想了想道:“好像还真是。苏联人不是买不起电视,我听说莫斯科那边工人工作三个月到半年就能买得起一台电视机,但是等货可能要等几年。”
这还真不是夸张,苏联等一台电视等几年是正常的。
一台汽车更是好几年,如果是在1985年订了一台拉达汽车,那么大概率你还没拿到货,苏联已经解体了。
“苏联在消费品级的市场上发力不够。他们在和美国争世界第一。但是底子又不够厚,只能是一条腿走路。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当苏联的另一条腿。”李锐说道。
“消费品市场上,我们可以发力。苏联有资源,但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力去开发。我们可以帮他们,以轻工业做为我们的积蓄。
解决我们国内的造血问题,然后发力重工业。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说服苏联人同意这个计划。”
李锐还从自己包里拿出两份文件:“这是我和下面的同志们一起研究的一些方向,两位看看。”
陈云和叶季壮两人接过李锐的文件。【关于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开设中国百货商店的提议】。
陈云和叶季壮两人没有话说,翻开这份文件开始慢慢看了起来。这份文件页数不短,足足有六十多页。
李锐在一旁一边喝茶,一边等着两人慢慢的翻阅。
一开始叶季壮和陈云两人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百货商店的开店提议。
但是真正的翻开之后两人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李锐在这份文件里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设想。
以尚未命名的中国百货商店为核心,构建一个全新的商业体系。依托中国商场,将中国商品贩卖到全世界。
以跨时代的技术碾压力,对资本主义商品进行降维打击。从服装鞋包,到日杂百货,从漫画杂志到流行音乐。
李锐要打造一个巨型商业集合体。以此推动中国全产业的发展,要让中国更早成为世界工厂。
而且这一次将不仅仅是工厂,是产品的生产者,同时也要制定行业标准,掌握世界上产业的话语权。
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项目,所以这注定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项目。
仅仅是这六十页的内容里就已经规划了三个三年发展计划。
从中国商场的商业规划,再到其背后的产业链布局,工人培养等等。
这本计划书仅仅只是粗浅的写这些东西。
真正的细则还在破晓基地里存着呢。
是李锐和一众技术员与科学家一起翻阅资料规划出来的。
具体详细的东西积累起来足足有两层楼那么高了。
从商业布局到法律制定、到工业区划定工人培养等等。
如果非要用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李锐他们在基地里依靠各种资料和各地发来中央的信息,做了一个他们自己的小型计划经济设计书!
叶季壮和陈云两人看完这份文件后,两人脸上都难掩那种震撼之色。
“这就是苏联所说的计划经济吧!”陈云喃喃地说。
李锐点点头又摇摇头:“算是计划经济的雏形吧。是我们试验性走出的一步,我觉得中国的计划经济还是最好由中国人制定。小步快跑,不要急着干高大上。”
“不过我们这个计划书还只能算是初级。实际上苏联人的计划经济也还不够高级。不然他们现在也不会面临这么多问题。
实际上苏联人也知道自己计划经济的问题。
所以后来才有苏联要搞ogas系统。
如果要简单明了的讲解ogas系统的话,那么简明扼要的说,那就是苏联时代的大数据分析系统。
它失败了。在电脑算力不足,全国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搞ogas的难度比登陆月球不知道难多少倍。
李锐可是经历过后世大数据时代的人。
大数据有用吗?当然有,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推荐商品,大数据控制你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人无时无刻的不生活在大数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