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吾往矣(第4/7页)

这是因为大数据被资本裹挟,它所做的事情就是让苹果手机用户订酒店比安卓用户贵。

根据个人消费习惯,给对价格不敏感的人推荐价格更贵但实际上产品一样的商品。

但是大数据如果用在合适的地方,它自然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包括航班控制、列车班次、购票服务、水力建设、商品吊配、仓储物流、农业分配等等。

还是那句话,只要屁股不正,科技越发达那就越反动。

李锐带着技术员和专家们摸索着搞出这个还有些粗糙的小型计划经济设计,为的就是自己建立一套计划经济模型。

自己从无到有设计,在观察这个经济模型的运转。从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然后不断的完善这个模型,最后迈向更高的台阶。

计划经济真的不能搞吗?并不是。苏联五十年代轻工业确实不够,但在八十年代时苏联已经时全球棉纺、鞋服、糖产量、奶制品、冰激凌等等民生消费品生产力世界第一了。

苏联后期的问题不是生产不出,而是分配有巨大的问题。苏联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

所以才有科学家想要搞出ogas。

这些苏联科学家就像是朝着黑暗时代进发的火种一样,明知自己随时会熄灭。

但是在苏联灭亡前夕,他们义无反顾的发起了冲锋。希望挽救这个国家。

做为吸取了教训的人,李锐知道这些。

同时他也有远超那些苏联科学家的武器:超级电脑。这个经济模型只要建立起来,开始运转,哪怕有些粗糙,但是它依旧将成为宝贵的经验。

而这只是起步,李锐真正的目的是要在新中国建立自己的ogas,自己的大数据计划经济。

这条路很长,很难,也许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四十年。

需要两代人前赴后继的投入才能看见真正的产出。

虽然道路曲折,但是总要有人披荆斩棘,九死而不悔。回到这个时代,看见许多人,李锐越发的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过客。

自己需要做些什么。自己身处这个时代,就要扛起这个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

前途险阻也是要做的。也许那时自己已经不在,但是自己一定要给后来者留下一个可登顶尖峰的台阶。

中南海。毛主席和周总理缓缓的放下文件,两人的神情很复杂。有些高兴,有些矛盾,有些欣慰,又有些轻松。

“这是李锐同志和曙光厂的同志们编写的材料啊。”毛主席轻轻放下这份材料,他用点了点封面。

“我看写的很好,所以带着老叶一起来见毛主席和周总理,说一说这件事。”

“李锐同志对这份计划书,不仅仅是开几家商场。实际上他想要做的是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售卖。牵扯进来的行业几十上百,工业区的分布将遍及中国八省二十七市。”

“其中还有法律的制定,行业标准的制定,安全规范,交通建设,仓储物流等等。实际上这不是一份单纯的商业计划,而是一份简单的,规模更小的计划经济书了。”

周总理看着计划书缓缓说道:“李锐同志这次提出的计划真的是玩的很大啊。风险真的大。不过收益也是巨大的。”

“如果能办到,他带动的将不是几个工厂,而是二十多个城市,再以这些城市为核心,推动周边发展。”

毛主席也说道:“李锐同志不声不响的,给了我们搞了个大惊喜出来哟。我们的财神爷和叶部长是怎么看的呀。”

陈云和叶季壮两人对视一眼,然后陈云开口道:“我回去之后也叶季壮以及其他部委的同志开了个会,讨论文件上的计划。”

“我们觉得是具有可行性的。”叶季壮也说道:“我也这么觉得的。虽然起步会很困难,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面对困难我们我不该畏缩不前。我们总不能什么都求苏联老大哥帮忙吧。”

“我们不会搞计划经济,那我们可以先从小地方开始,从商业上开始。跌跌撞撞也是可以起步的。”

毛主席点点头:“对,我们不会就要学。既然大家都觉得可以,那就不妨按李锐同志的提议试一试嘛。”

周总理道:“苏联人那边,我去一趟莫斯科。想来总是有些办法,说服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