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万寿(第12/21页)
萧真人会意,就唤过自己从前的心腹女官锦娘,命她陪伴崔琳。锦娘也早就作道家装束,陪着崔琳,往前殿慢慢行来。山中风大,吹得锦娘提着一盏灯笼忽明忽暗,走不了太远,忽然一阵山风,竟将灯笼给吹灭了,锦娘不免心中发急,崔琳却道:“无妨,你去重新取了火来,我在这里等你。”锦娘道:“这山里怪黑的,我是走惯这里各处的人,何校尉一个人在这里等,难道不害怕吗?”她还是按照从前,在宫里养伤时的称呼,将崔琳唤作何校尉,崔琳不由笑道:“当真无妨,你去吧。”锦娘知道她素日在军中,与其他女子不同,便也就转身取火去了。
恰好那小径旁有块山石,突出来一块,正可小坐,崔琳便在山石上坐下,其时山风阵阵,吹得松涛如雷,又好似波涛涌动,举目望去,极高极远一轮山月,却是清辉泠泠,如水银,如轻纱,笼罩着这山峦。
山高月小,风声如涛,她坐了片刻,只觉胸襟为之一涤,又因为月色实在是可喜,照得山间清清楚楚,便起身又朝小径深处走去,转过一片松林,忽然只闻溪水潺潺,有一条瀑布,飞花溅玉,她静静看了半晌,又往前走,却沿着溪水,有一个清幽的小潭,潭水如镜,正映着一轮山月,越发显得雅静,潭中石子都在月色下,历历可数。潭边又有一棵大松树,足足有几十丈高,粗围得两三个人怀抱,直入云霄。她仰头望去,只觉得如果攀上这棵树,只怕连月亮都触手可得了,然而小潭中的月亮,却真的是触手可得,她蹲下来,试了试那潭水,却是看着清浅,实则很深,因为潭水冰寒彻骨。
此处虽然景致绝佳,但她怕锦娘折返寻不到自己,逗留片刻也就沿着小径重新走回适才的山石处,果然锦娘早已经点了灯来,在四周寻过她好几遍,一见着她,不由得松了口气,说道:“这里山路险狭,若是校尉不回来,我真真担心,只怕唤人来四处寻了。”
当下她仍旧提着灯笼,引着崔琳,从前殿山门,一一细说,崔琳是个不拜神佛的人,所以也就游历一番。等她们将这座清云观走了个七七八八,重新回到萧真人所居之地,刚进院门,只见李嶷站在檐下,似在负手看月。
她问他道:“事情了了?”
他点了点头,她也不问旁的话,只是说:“走吧?”
当下二人仍旧下山去,回到大部扎营之处,天已经近曙,他们这么多天都是同进同出,一起行路,但是等到了大营之外,她忽然叫住他:“十七郎。”
他不由转过头来看她,她还是面带微笑,但眼中掩不住淡淡的惆怅之色,她说道:“这里离洛阳很近,我就从这里,直接回洛阳去了。”
定胜军的大军行得慢,是由崔倚带着,慢慢行进,只怕距此还有好多天的路程,他也并没有挽留,只是问:“我派一队人护送你。”
“不必了。”虽然有过好多次分别,但没有任何一次分别,像今天这般伤感,她有些自欺欺人,但是很多事情似乎不一样了,就在他们俩的那一番谈话之后,她就知道,他也知道。
他也并没有十分坚持,因为也知道她这一路也有人护卫,安全无虞。
他勒马站在原地,看着大营边上有一队人马悄悄地出来,护着她,掉转马头,朝另一条路飞驰而去。
露水下来了,打湿了草叶,也在树叶上结出晶莹透亮的水滴,最终缓缓滑落,落在他的肩上,他想起下山的时候,她忽然问他,愿不愿意听她唱歌,他自然是愿意的,于是她又唱起了那首小曲:“杏花天,疏影窗,轩外几杆幽篁。调金弦,折柳送,人谁不知离伤。儿郎,振甲至辽西,枕戈且待旦,胡马鸣萧萧,朔风吹铁衣,照我心彷徨,不知金闺人,泪有几多行。”她漫声唱着,声音在山林间飘渺如云,如雾,又像一只黄莺,婉转动听,如梦如幻,她继续唱下去,原来这首曲子后面还有一阕,上次她并没有唱完,只听她轻唱:“四方,归来入阁户,蔷薇满院香,调墨知螺黛,画眉闲不足,春水碧栏杆,并肩画鸳鸯。”这首曲子的下阕本来极是甜蜜,但她的声音之中,却隐隐约约,仿佛有惆怅之意。
她唱完了之后,两人皆是沉默良久,过了片刻之后,他才轻轻地唤了一声:“阿萤。”上次她唱这首小曲,还是在洛阳城外,太清宫中,但是今日与昔日,彼时与此时,可真是有了种种不同,令人唏嘘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