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二圣临朝(第5/9页)

杨俊更不答话,一提马缰,转身驰去,隋军前后阵列更换,很快也追随他的坐骑撤离。

虽然隔得那么远,隔着深沉的暮色,千金公主还是清楚地看见了,在杨俊名贵的银白盔甲下,他仍然穿着当年她亲手缝制的蓝色旧袍,袍角她亲手绣上去的梨花飘带,在风中不断翻飞着。

“阿祗……”她紧紧捂着嘴,努力不让自己痛苦的哭泣和喊声被身边的士兵听见。

杨坚下朝回来,觉得浑身的骨头都发硬了。

他是个认真而多虑的人,刚才在朝上,再次议起平陈之事,大臣们七嘴八舌,说得他无所适从。

当时他忍不住想道,倘若伽罗也坐在自己身边就好了,她永远那样澹定自若、明察而善断,说出来的话,句句都有分量,令人敬佩。

怪不得当年刘邦当了皇帝后才发现:马背上可得天下,却不可在马背上治之。

自己吃亏就吃亏在没读过几年书,更不懂史书和掌故。

而那些书生出身的大臣们,动不动就引经据典,廷争面折,往往是他们吵了半天,自己还弄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内中就数高颎好些,他从不在自己前面掉书袋,李德林和杨瓒这些人,甚至包括太子杨勇在内,开口就是古人,闭口就是前朝,存心卖弄学问。

自己年过不惑,身为九州之主,总不能像小蒙童一样,每次上朝,都好学不倦地要他们给自己解释典故罢?

这真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杨坚由身边的小内侍伺候着脱了朱色宽袖外衣,只穿一件白纱袍,抚着自己长及胸前的胡须,怔怔出神。

侧殿的书案上,放满了淡黄绫子或暗蓝绫子包面的奏折,他有些厌烦地扭过了脸,这些刚刚经历改朝换代的大臣,还保留着两晋习气,奏折过究文辞,满篇“之乎者也”,没有一份奏折里没有古人的名字,让他这个只会念两篇佛经的皇上今后怎么理事?

三弟杨瓒前几日暗示般地提道,那些奏折上的批语,似乎都不是杨坚的亲笔,——真是好笑,他又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大哥读过几天书!除了伽罗之外,谁还能将折子批得那么精当?

“陛下,皇后来了。”小内侍在帘外远远跪奏道。

他话音未落,廊下已经响起了脚步声,轻快而灵动,让杨坚觉得十分亲切。伽罗终于来了,那满案的奏章,登时不再令杨坚烦闷。

“臣妾参见大家。”侍女们打起帘子,身穿水青色绣襦长裙的伽罗小步趋进,向杨坚微微一欠身,旋即坐了下来。

“伽罗,”杨坚深感满意地注视着人过中年仍然不失美貌的妻子,笑道,“你真是多礼,朕正想和你说,明天你就从极辉殿搬到朕的临光殿来,也省得这样跑来跑去。”

伽罗习惯性地伸手摸了摸杨坚的手指,还好,他的手不冷。

杨坚自幼贪凉,落下腹泻的毛病,稍稍受凉就会下泻不止,后来伽罗索性亲手为他缝制了束腰暖腹的锦带,每天为他更换。

但杨坚生性不大讲究,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冷暖,以前他们夫妻住在丞相府,一夜下来,伽罗不知道要为他盖多少次被子。

如今搬进了正阳宫,按着旧朝的宫中规矩,这对同床共枕多年的患难夫妻,反而分开了,杨坚已经抱怨过多次,说他不习惯晚上一个人独宿。

“这……也好。”伽罗迟疑片刻,终于答应了。

她并不担心杨坚会看上别的女人,夫妻这么多年,她已经熟知他的每一种习性,再没有另一个女人,能如此了解他、体贴他、真情挚爱他,——杨坚是这样一个神情冷漠、性格古怪的中年人,除了他的皇位之外,别无魅力。

见伽罗终于同意搬来共住,杨坚不禁大喜,共同生活多年,他直到现在才发现,自己好像一步也离不开伽罗了。

她是自己的妻子,是自己的辅佐,也是自己的灵魂。

杨坚带着迫不及待的神情,笑道:“太好了,朕这就叫李圆通带人去搬东西。”

见杨坚这样急切,伽罗不禁也笑了起来,唇边闪现出几条细纹:“大家,外面的言官已有谏议,说臣妾干预朝政过多,又不肯为大家设置嫔妃和夫人,悍妒非常,大家还要让臣妾搬到临光殿来同住,岂不是更招人口舌?”

杨坚双眉一竖,那双细长的眼睛里竟带着几分怒气:“什么言官!朕知道,都是杨三郎在背后煽风点火、拨弄口舌,阿三这东西,他从前几次设计谋害朕,朕都恕了他,一登基便封他为食邑万户的亲王,连同他那个常在背后挑拨离间、在家庙设陷阱要害我夫妻的妻子宇文怡,朕也没除去,朕待他这般仁至义尽,他却还是和朕过不去,哼,总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