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二圣临朝(第4/9页)

“倘公主能弃暗投明,与大隋和议,那再好不过。”杨俊也同样打着官腔。

“拿琵琶来!”千金公主一招手,身后一名侍卫递上一面装饰金玉的精致琵琶。

千金公主戴上指套,随手一挥,铮亮的金铁之声从弦上急奔而出,在落日中的无边营帐前,她曼声唱起了鲜卑人的《阿干之歌》:

阿干西,我心悲。

阿干欲归马不归。

为我谓马何太苦?

我阿干为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

辞我大棘住白兰。

我见落日不见阿干,

嗟嗟!

人生能有几阿干。

杨俊强自镇定着自己,这是千金公主出塞和亲前夜,为自己弹唱的最后一支曲子。

《阿干之歌》是有名的鲜卑民歌,是鲜卑大单于慕容廆思念西迁的兄长慕容吐谷浑的歌曲,直到慕容廆晚年,他仍然会击节吟唱此曲,思兄泪下。

“阿干”,就是鲜卑语里的“哥哥”。

自知出塞和亲、西迁不归的千金公主,在离别的那个晚上,就在梨花树下一遍遍为自己吟唱着《阿干之歌》,花落如雪,在她的长发和琵琶上纷飞,遮挡着那张他想要永远凝视的美丽面庞。

直到如今,杨俊在席上听见有人再唱此曲,都会鼻酸心痛、含泪离席而去。

她的确太了解他了,在他的心底,永远会有一块为她而留的温软,永远对她无法抵挡。

就着最后的暮色,千金公主看见了杨俊脸畔的泪水闪亮,她交回琵琶,翻身下马,走到杨俊马前,匍匐在地,泣道:“阿祗,我心怀父仇,誓要报家国之恨,催促大可汗发兵对抗天朝,点燃烽火,最后却众叛亲离、进退两难。如今我已知错,求阿祗念在昔日之情,准我与大可汗请和!”

杨俊悄悄抬手,拭去腮边冷泪,冷冷地道:“两军阵前,勿论私交。如今大军压境,可贺敦已是城下之盟,并非请和。”

千金公主泣道:“若眉知罪。大可汗被叛军重重包围,达头可汗虎视于王帐之侧,若秦王愿恕我罪过,放过大可汗,我愿以死谢罪!今日突厥大军陷入分崩之局,必将恶战连连,若大可汗平安归来,尚可收拾残局,率部退出长城,重返都斤山下。若大可汗一死,达头、阿波、莫何几位可汗必将为王位你争我夺,战火不断,祸及神州,难以遏制。”

“你是在威胁本王吗?”杨俊厉声喝道。

“不敢,若眉如今内忧外困,实后悔一时之怒,害得大隋疆土被扰、百姓流离,更害得大可汗为我血战两年、枕戈待旦,如今陷入重围,生死不明。请殿下回复独孤皇后,千金公主愿弃国仇家恨,依她膝下,认独孤皇后为义母,不再念及前朝恩怨,不再姓宇文,愿改姓大隋国姓,从此叫杨若眉。独孤皇后自幼待我如亲人,愿从此也能放下嫌隙,视若眉为亲生。”千金公主道,“若眉诚知,此刻已身陷危境,愿率东突厥部称臣纳贡,求降大隋!是生是死,权在殿下!”

杨俊更是震惊,她竟然要改姓,要求降,宁可放弃尊严和家仇,也要保全她的大可汗!

杨俊从来没见过沙钵略可汗,听说他年近四十,已是个中年人,骁勇善战,但千金公主竟对他情深如此,不惜以死搭救。女人心,果然是天上云,不到三年时间,她心里就没了自己的点滴影子。

杨俊不禁怒道:“你!宇文若眉,你竟要为他而死,为他而降,为他而卑躬屈膝!沙钵略可汗不过是个蛮族勇夫,你竟然对他一往情深、愿共生死!你……你把从前都忘了吗?”

千金公主头也不抬,朗声说道:“自来到都斤山下,从前种种,若眉全已释怀。若眉唯知,这辈子有夫君沙钵略的守护和关爱,我就还能好好活下去,如果连他也死了,我只会觉得眼前天崩地裂、再无生趣,从此不会留恋残生。”

这分明是以死逼迫自己了,看着她果决的神情,杨俊心头百情煎熬,他望着不远处沙钵略王帐前那面猎猎飘扬的狼头大纛,咬紧牙关,从牙缝里迸出了几句话:“我答应你,可贺敦!今日退兵之后,在这世上,我就当你死了,你也当我死了!”

千金公主在他马前重重地叩了一个头,这才抬起泪眼,泣道:“阿祗,我一生身不由己,注定国破家亡、苦命飘零,唯有沙钵略可汗是残生唯一依靠,决难割舍。阿祗,你年轻有为,尚有万里江山、统一大业,需你施展作为,从兹之后,你我是为永诀,愿来生你我不生于仇人之家,不复受此苦情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