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诗歌赏析(第10/11页)
满清入主中原,山河大地,故国文化尽被摧残,淹没在一片胡笳声中。幸好还有你这样学富五车的志士风尘仆仆奔走四方,传播文化和思想。我已经是方外之人,无法适应这异族统治的新世界,可是却有缘结识了你,虽是新知,宛若旧交,似乎多年之前便已经熟识。我惊异于你羽扇翩翩,运筹帷幄的奇谋良策,又仔细品味你充满反清思想的诗文作品。你的诗歌所吟诵的都是如宋代王十朋、江万里一样的仁人志士,相比之下,我的诗则如同枯槎一样粗俗浅陋。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以名节闻名于世。
江万里,名临,字子远,号古心,万里是其出仕后的用名。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国亡时毅然率一百多名家人投水殉国。
这一年,傅山六十一岁,已过耳顺之年,而顾炎武才五十出头,两个人志向相同,但心境已经有了区别。顾炎武依然是一腔热血,四处奔走,矢志抗清;而傅山却因为故友凋零,屡受挫折,转而倾向于向苏武一样,守节终生,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在文化与思想层面和清廷抗争。但是,顾炎武的昂扬斗志,依然激起了傅山的少年血,他如此热情的赞颂顾炎武,也是给精神上给予反清志士的一种支持。
冷浸幽人彻骨寒
——守节不辱的誓言
老来无事可相关,饭后支笻沙草间。野鸟一双红蓼外,垂杨影里看西山。
绿云绿雾绿珊珊,冷浸幽人彻骨寒。嚼雪滩头松桦下,一峰青插半天看。
——《无题二首》
这两首诗看似写景,实则抒情,看似抒情,实则咏志。关键在“嚼雪滩头”四个字上,这四个字,说的是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辱的典故。“一峰青插半天看”说得是傅山自己,傅山字青主,在诗文中经常用“青峰”指代自己。傅山在诗中以苏武自勉,重申身在满清,心怀大明,矢志不渝之意。
芒鞋拾级穿云鸟
——红花会潜藏的深山
石磴鸣筇戛磬微,松风轻拂菉琴徽。芒鞋拾级穿云鸟,一迳天西是崛围。
——《崛围石磴》
这首诗描写的是崛围山的石阶。
崛围山位于太原市区西北,阳曲县境内。“崛围红叶”是晋阳古八景之首。山上有建于唐贞元二年的多福寺,寺中有“傅青主读书处”的石碑。多福寺之畔,傅山曾构筑一庵,名青羊庵,入清后改名霜红庵,这便是傅山文集《霜红龛集》的来历。霜红的意思是“霜打红花”,“红花”指代清朝,“霜雪”指代反清势力,这一点文中也有所提及。
文中提到的土堂村,也在崛围山。
这首诗明白晓畅,描绘了作者拾级登山的感受与崛围山的景致。“芒鞋拾级穿云鸟”一句,是此诗最精妙的一笔,将人物、行为、风景、动态都描述得鲜活灵动。
满纸悲歌耳后鸣
——不可明言的慷慨悲歌
绛帐谈经笑腐儒,雄州一马刷眉鬚。飞函灏气眸中冷,满纸悲歌耳后鸣。伯况春秋甘自节,仲连纵横漫须逋。白沟河上明秋月,任隔关山看未孤。
——《习仲出金玉远至即事代简》
这首诗创作时代背景不明,但明显可以看出和傅山的反清复明活动有关。
题目很长,很难念,但其实只要一断句,就明了了:“习仲出,金玉远至,即事代简”,意思就是说,习仲走了,金玉远道而来,我写了一首诗记载这件事以代替书简。最后四个字似乎在说这首诗是要作为书信,寄给另一个人看的,这样一来,这诗倒是颇具密信意味了。
习仲是谁,金玉是谁,完全不可考,很可能是反清义士的化名。文中借褚仁的口,也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家中来来往往,都是些反清义士,就像样板戏中唱的那样:“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习仲、金玉与表叔是一样的,都是代称而已。
也有人认为习仲是薛宗周的化名,金玉是王如金的化名。如果是这样的话,此诗应该写于顺治五年到六年左右,姜瓖起义之前。
整首诗豪情万丈,宛若慷慨悲歌。
我们笑那些在红色帐幕中空谈的腐儒难成大事,只有在雄关厉兵秣马才能洗雪遗民的亡国之耻。你信中的刚直悲壮之气激荡着我的眼眸,将它们染上了肃杀的寒气,似乎有隐隐的悲歌,从纸上传递到我的耳中。我们要像春秋时期的伯况那样坚持操守,像战国时期的鲁仲连那样肩负使命。白沟河上的一轮秋月,照耀着你我,就像是大明在看顾着我们,纵使远隔关山也能让我感觉到吾道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