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山脉113(第42/49页)

向前走了约四分之一英里后,那种难以形容的气味愈加浓烈了,我们非常仔细地记录着隧道两边我们经过的洞口。在隧道口,虽然看不到明显的水汽,但这肯定是由于缺少相对较冷的空气所致。这里的温度上升得很快,正如预料的那样,我们看到了一堆随意堆放在地上的东西,这堆东西熟悉得让我们感到战栗不安。这堆东西主要是从莱克营地拿走的毛皮和帐篷布,我们并没有停下来认真查看这些织物被撕扯成的怪异形状。我们注意到,前方不远处,侧边走廊的数量不断增加,尺寸不断变大,所以,我们断定,我们已经到了较高山麓下方密集分布的蜂窝状区域。很奇怪,到了这里,那种难以形容的气味跟另一种几乎同样的恶臭味混在一起——我们实在猜不出这种味道是什么东西发出的,不过,我们想起了腐烂的生物体,或许是某些未知的地下霉菌。接着,隧道突然变宽了,这倒把我们吓了一跳,因为我们在壁画上没有发现这一点——这条隧道既变宽了,也变高了,已经成了一个高耸而自然的椭圆形洞穴。洞里地面很平整,长约75英尺,宽约50英尺,四周有许多巨大的通道,通往那神秘的黑暗之中。

虽然洞穴看上去是自然形成的,但借助两只手电筒的亮光,我们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洞穴是把相邻几个蜂窝状洞穴之间的墙人为拆除之后形成的。四周的墙壁粗糙而高大,拱形洞顶全都是钟乳石,但坚硬的岩石地面已经被平整过,没有瓦砾,也没有岩屑,甚至连灰尘都异乎寻常得少。除了我们进来的那条通衢大道以外,通往各个方向带有壁画的走廊都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这种情况太怪了,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刚刚掺和到原来气味中的恶臭味闻起来格外刺鼻,格外强烈,以至于掩盖了其他气味。整个洞穴有什么东西,加上被磨得近乎发光的地面,比我们之前碰到的任何恐怖,更让我们感到莫名其妙地困惑而恐惧。

前方不远处,通道异常规则,加上堆积的大量企鹅粪便,让我们消除了疑惑,从众多大小相等的洞口中找出了正确的路线。如果情况变得再复杂些,我们就得重新开始使用纸条做记号了,因为我们再也不能指望灰尘上留下的踪迹。我们又开始前进,用手电照看隧道两边的墙壁。突然,我们惊讶地停了下来,因为这段走廊里的壁画彻底发生了变化。我们注意到,在开凿隧道的时候,“旧日支配者”的雕刻艺术已经大幅度退化了,在我们身后的那些壁画中,雕刻蔓藤花饰的工艺已经大不如以前。但现在,在远离洞穴更深的地方,雕刻艺术突然发生巨大变化,根本无法解释。这些壁画,无论是质量还是基本特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且雕刻工艺衰颓的程度是如此严重,如此惨不忍睹,以至于我们根据此前看到的壁画,根本无法想象出这些壁画居然衰颓到这种程度。

这种新出现的颓废作品雕琢粗劣、造型粗糙,完全没有对细节的精雕细琢。饰带壁画凿刻的深度有些夸张,和此前见到过的那些零零散散的漩涡花饰如出一辙,但浅浮雕的高度根本没有跟墙面的整体高度持平。丹福思认为,这是二次雕刻所致——即刮掉之前已经凿刻好的壁画重新凿刻。从本质上看,这些作品完全是用来装饰的,图案也都是常见的,由粗糙的螺纹和折角组成,大体上遵循着“旧日支配者”五分位的数学传统,不过,看起来不像是对传统的传承,倒像是拙劣的模仿。让我们无法释怀的是,在技巧的背后,某种微妙而又极其诡异的元素已经被融入到了审美感受之中——丹福思认为,正是这种元素导致雕刻者耗时费力地要把原来的壁画刮掉,用现在的壁画取而代之。这些壁画像我们迄今已经认识的“旧日支配者”艺术,但又令人不安地不同。这些大杂烩总让我想起罗马帝国时期那种丑得惨不忍睹的巴尔米拉152雕刻作品。我们在最具特色的漩涡花饰前的地板上发现了一节用过的电池,这表明,不久前肯定有人先于我们进入这条隧道,而且也注意到过这幅作品。

因为我们不能再花大量时间仔细研究,所以我们只粗略地看了一眼后,又继续前行。不过,我们还是频繁地用手电照看两边的墙壁,看看是否还有什么装饰性变化,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现。不过,因为墙壁上有许多通往地面平整的侧方隧道的洞口,所以,有些地方雕刻很稀少。尽管看到的企鹅越来越少,听到的企鹅叫声也越来越少,但我们还是觉得,我们隐隐约约听到它们在地球深处某个地方发出极为遥远的齐鸣声。刚刚闻到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恶臭变得更加刺鼻,使我们几乎闻不到另外那种说不出的味道了。前方冒出的一股股水汽表明温差越来越大,也表明距离巨大深渊、终日见不到阳光的海崖越来越近了。接下来,出人意料的是,我们看到前方光滑的地面上有一些障碍物(肯定不是企鹅),在搞清楚这些障碍物是静止不动的之后,我们打开了第二支手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