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外观、运用状况、工程外带设施(第6/16页)
自由女神岛的调查小组立马察觉,该物体和最基本的天线——偶极天线构造一模一样,长度也同样对应六十兆赫的周波数。ENG正是在这种构造上接通电流后才发出电波。
青峰等人记录的电波发射时间只有四十秒多一点。他们在作业用的兆赫带收发器蹿入高次谐波之后才发现情况异常,之后利用十五分钟左右紧急制作了一个临时接收装置进行记录。电波内容就是强弱两类脉冲信号的简单罗列,没有复杂的周波数调制和偏振,但毕竟时间太过短促,而且又是从中途开始记录的,内容无法解读。
发射天线还能作为接收天线使用。发出电波的ENG能接收电波,一点也不值得惊讶。但是,几乎没有报告显示六十兆赫的电波来源于外宇宙。其周波数遭遇氧分子吸收带后,无法进入大气圈内。利用相近的周波数进行通信的轨道卫星也不是没有,但没有装备相应的接收器检测出星际通信的微弱电波——约为电视电波的一千亿分之一。而本可实现检测的电波望远镜却没有监视无线通信使用的频宽。
可以接收电波的天线只有一架——妙设置在第六大陆的SETI模块。查阅该模块记录后,他们发现之前曾接收过五分钟左右同样周波数的电波。之所以没有报告给地球,是因为接收时间太短,无法判定是否是智能生命体的信号。幸好该模块使用的是收录了全部记录的非挥发性记忆体,可以倒回去查询,否则连信号的方向都无从得知。
不过,SETI模块也无法解读信号的内容。有一说认为,也许本就不该对解读信号抱有希望。虽然存在异议,但众多SETI学者选择支持该观点。毕竟,如果是寻求接触的信号,肯定有附带解开的钥匙。
换句话说,这些信号只是往返于ENG和太空中的某些东西之间。
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ENG的偶极天线构造简单,效率不高。如果ENG想进行星际级长距离通信——也许事实就是如此——锥形天线或者抛物面天线是最佳选择,但它却没有使用,这是为什么呢?偶极天线的优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可以在没有可动部分的前提下改变定向性。这意味着ENG其实是一架相控阵列天线——将几种存在电子位相差的电波合成一种定向性的电波。
为什么要改变定向性呢?在地球上,相控阵列天线一般用于雷达。因为它只需要一块固定的板,就可以实现大范围扫描,所以非常适合雷达。这就意味着,ENG在形成天线时,并不知道对准哪边好。不,更加合理的解释应该是,ENG为了实现不论目标在哪儿都能顺利收发信号的目的,刻意制造出相控阵列天线——一种灵活、耐久并且制造所需资源少的构造体。
还有人探讨过一种可能性,即ENG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生物,在冻土中发育成长后,和其他星球未知生命体通信。不过,这种猜想似乎也不对。的确,ENG会成长,既具备特定的结构,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灵活适应周边环境,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可以构建出这种起源于彗星的冻土中、并由金属元素汇聚发育而成的物体模型。应该有一个种子。
而播散种子的人正是太空中收发信号的人。
在深夜报道节目中,电波天文学家欲言又止的正是这种想法——ENG也许是地外生命播撒的种子。他之所以闭口不谈也是为了保护这种想法。为什么环形山中会出现那种物体?为什么月球上有地球上却没有?为什么在第六大陆旁边发射电波?又为什么在发射电波之后陷入沉寂?如果不能解释这些疑问,即使作为新见解提出来,也只会遭遇更猛烈的质问。正因为希望如此之大,所以他才更不想希望被摧毁。
忙于建设作业的第六大陆对这些疑问视若无睹,隔壁的自由女神岛也没有新发现。大部分的地球人就像当初在地球南极发现微生物化石一样,认知停留在“原来还存在这种物体啊”的层面上,除此以外,大家的生活和以往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政界、经济界、宗教界等领域的反应也基本大同小异,因为ENG没有宣称要侵略地球,也不是纯金打造的,更没有预告世界末日的来临。
但是,对于一部分好奇心强烈的人来说,现在是等待来信时怦然心动的时刻。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知道写信的人真实存在,即便信不是写给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