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既有设施的使用状况(第5/21页)
很明显,问题出在目标的缺失。人类不出宇宙照样可以活得很好——这个事实极大地阻碍了宇宙开发的进程。如果把投资在宇宙开发上的金钱用于社会福利、教育、和平活动、环境保护运动,地球要多宜居有多宜居——这个明显的事实同时也是宇宙开发反对派极力强调的主张。
但是,宇宙开发推进派也在用事实回击:如果现在居住的地方建设得足够好,不需要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话,为什么人类会遍布全世界呢?自从两百万年前走出非洲森林以来,人类就一直在移动。阿拉伯人乘坐三角帆船绕过非洲大陆,横渡印度洋·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欧洲人扬帆七大洋;日本人尝试移居亚洲各国等等。这些人明明有自己的国家,但,人就是这样,一直想探索外面的世界。
不过,这个主张有一个非常大的漏洞。没错,想去的人都去了,这也激励着更多想去的人去。可是,如果试图让不想去的人出一份力,那么这个主张就不够充分了。
由于各自主张不同,围绕着该不该去宇宙的讨论始终陷在毫无意义的相互对骂中。时间被无端浪费了,人类也一直停留在地球上。
一部分头脑聪明、思维客观的人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等深思熟虑做出决断之后再行动。打个比方,单纯的讨论就像是连船都没有的人想去隔壁岛屿。水往低处流,只要有船,想走的人自然会走。如果航行花钱,那就造一艘能盈利的船。只要船足够多,那么非营利性质的航海便指日可待。
换句话说,现阶段只要把人送去太空后能赚钱就可以了。
其实,很久以前,就有人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二〇〇一年,俄罗斯宇宙厅成功斥资两千万美金将企业家送到了ISS。但这不是最早的计划,也不是最大的。在此之前,日本电视局曾将记者送到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一家饮料公司也曾将免费乘坐宇宙飞船作为促销活动的奖品。美国、欧洲、日本等各国还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案,让游客乘坐观光太空飞船游览低高度的宇宙空间,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不切实际的方案非常多,但也有部分方案实现的希望很大。
二〇〇八年上海旅行公司推出的方案可以说是观光宇宙飞行计划的巅峰。他们计划让三名乘客搭乘中国航天局已成功发射六次的载人火箭和宇宙飞船体验绕地球四周为期半天的完美宇宙飞行。但就在计划进行到还差最后一步时,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导致未能成行。据说,中国政府要在观光用的嫦娥号宇宙飞船上安装某种装置(一说是某种兵器)并进行试验,在此条件下可以允许民间人士乘坐飞船。可在最后关头,大家突然被禁止观看试验,也就是说要把飞船的窗户关上。
想亲身感受加加林那句著名台词的三位乘客没有接受。旅行费每人两千万人民币,约三亿日元。自那之后再也没有乘客愿意支付如此巨额的旅费,计划自然流产了。
对该项计划抱有浓厚兴趣并且一直在关注计划进展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二律背反定律。全世界的官方宇宙开发机构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不会无条件地让大家用来观光游玩。而民间的宇宙企业虽然有梦想也有计划,但却没有最重要的宇宙飞船,而且,筹备费用也高得吓人。很少有游客能支付得起如此高昂的费用,而性价比的问题,也像走钢丝一样,非常不好说。
一出生就夭折,刚推出就被否决,这一段商业宇宙旅行计划的历史,稍微了解一点的人,心中也已经植入了一层深深的无力感。如果不依靠强大的政府机构,想把人类送到宇宙几乎是不可能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都弥漫着这种看破本质的想法。随着技术开发的推进,世界各地的人都变得越来越富裕,人们对宇宙旅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可是,熟悉这个领域的人都清楚,目前“还”不行。还差一点——成本还得再低一点,科学技术还得再进步一点,每个人还得更富裕一点……殊不知,这个问题永远都是“还差一点”。
宇宙飞行成本足够低,普通人也能出得起钱。
人们迫切地想找到一种方法能让这两条若即若离的线交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