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既有设施的使用状况(第4/21页)

此时,嫦娥号的座位是向上的。朝天坐着的走也感觉到背后结实地被震了一下,妙的身体沉下来。他本想支撑妙三十多公斤的体重,没过一会儿,船长就说道:“到了。”

“走也和妙看着对方,二人才意识到自己的体重已经和在地球时不一样了。

“……走也哥哥,我不重吧?“

“本来就不重啊,现在轻得就像羽毛一样。”

“四队的队员已经出来迎接了。”

马说完后,把舱外摄像头的视频切换到电脑屏幕上。只见两个身着橙色宇航服的人大踏步地从基地走过来,五米左右的距离大约用两秒便一步跨过。这种跳跃姿势实在是太奇妙了。

“重量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因为这里是月球啊。”

本来应该狂欢庆祝的事情,妙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走也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2

人造卫星刚开始发射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纷纷想象,到了二十一世纪后,宇宙开发肯定如火如荼,月球和火星上建起了都市,人类可以自由往返。一九六九年,阿波罗登陆月球更被认为是揭开了宇宙时代的序幕。

可是,截至今年,也就是公元二〇二五年,飞出地球大气圈外的人还不到四十个。其中百分之八十要么是在老化得快被废弃的ISSS国际宇宙空间站——空间站还只是在高度五十万米以内的低轨道飞行,要么是在印度宇宙开发公社与欧洲宇宙开发机构一起勉强使用的伐弹那(Vardhana)轨道实验基地飞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当中,三人是二〇二三年被送到火星执行NASA和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 AX A)第一次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的船员,由于在抵达火星轨道时减速失败,错失登陆良机,只能两手空空地返航。最后剩下的三人就是中国昆仑基地的队员。

人类在上个世纪萌发的进军太阳系的梦想几乎还未实现。宇宙开发的进程如此之慢,理由有二。

一是,太烧钱。阿波罗计划,项目总共花费近十兆日元。即便到了二〇〇〇年左右,把物资运到轨道,每吨还要花费四亿日元至十亿日元不等。发射的成功率也不高,几乎无人能实现计划阶段百分之九十九的安全系数。实际发射时,失败率往往达到好几个百分点,安全性完全比不上号称全毁事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商业航空飞机。为了提高安全防护,各国耗费了大量人力。新开发的技术和材料也被首先用于安全防护,降低成本变成次要考虑的事情。结果,到了二〇二五年,往地面上空三百千米的轨道发送物资,每吨费用还是超过了三亿日元。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刻和根本的问题堵住了通往宇宙的道路,那就是缺少目标。

人类为什么要飞向宇宙呢?在阿波罗计划那会儿,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战胜敌人。当时肯尼迪率领的美利坚合众国和赫鲁晓夫掌权的苏维埃联邦陷入冷战,火箭的开发成为最紧要的任务。谁能率先研发出这种技术,就能直接往对方国家发动核弹攻击。洲际弹道导弹问世之后,演变成为弘扬国威的手段。两国争相发射火箭,几个月时间就可能交替领先。一番激烈的军备竞赛后,美国率先将人类送出地球,宣告在这场对决中赢得胜利。

自那之后,大家的动机依旧差不多。

天空实验室计划、礼炮计划、航天飞机计划、暴风雪计划、自由号空间站计划、和平号空间站计划,无一不是蔑视强大敌国并炫耀本国武力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攀比告一段落。欧洲、日本、印度、中国等势力追赶上来纷纷发射火箭,宣扬国威的动机销声匿迹。

但,此时大家已经丧失了前往月球的热情。

二〇〇〇年前后,苏联解体后,美国力量大大增强,全世界都遭受着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无秩序的浪潮冲击。所有事情都和费用、利益挂钩的社会风潮席卷全球,宇宙开发也未能幸免。无人反省宇宙开发的目的本应是追求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大家都只顾着发射卫星赚钱。互联网通信卫星、汽车导航用的GPS卫星、提供详细地表图的地球观测卫星等纷纷挤上狭窄的轨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学术为目的的卫星正被一点一点削减预算。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计划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在浪费钱。另外,由于俄罗斯无法顺应资本主义而自身陷入混乱,导致象征东西合作的ISS国际空间站建造过程进展缓慢,还被揶揄连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最终在二〇〇八年,老化的航天飞机和联盟号人员轮替出现问题,长达半年处于休眠模式,不得不摘下“长期载人”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