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 3(第4/10页)

这个国家的政治也并非得益于合理的、理性的、图解式的思维,而是更多地借助于那种非意识性的敏锐的直觉。在这个自古以来高度密集的社会里,似乎天生具备了一种全民性的政治传统:尽管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有意识地要利用灾难,可结果大家都利用了灾难。但是,这次却迥异于往昔。就局部而言,看起来很像是年复一年的、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一个延续,但如果我们把开始受到影响的每一个局部放到一起做个宏观透视,就会发现,它就像一幅琢磨不透的镶嵌画,模糊而略带一点阴影,整个轮廓若隐若现。虽然并非所有的内阁成员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在一些人的心底里,已经感到了某种扑朔迷离和令人不寒而栗的苗头。

“问题的关键是人心的动摇……”首相刚刚开了个头,就把已到嘴边的话又吞回去了。于是,他把视线移向桌上的茶碗。窗外射进来的光线,反射在那杯已冷却了的黄色液体上,几道小而圆的涟漪在光亮的水面上重重叠叠,微波荡漾。

“地震究竟还要持续多久呢?”首相突然换了副口气,“最近全国各地的地震好像也太多了一些……”

“从统计数字看,一般来说,夏天比冬天多。”自治省大臣回答。

“而且,喷发也多……”首相接过话茬,“是不是到了那个什么大的变动的时期了?是不是啊?”

“曾经有过可能发生第二次关东大地震的说法,”防卫厅长官说道,“但这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目前,这种说法已经销声匿迹了。”

“总而言之,从今往后,地震是多还是少呢?”首相有些焦灼地问道。他那平素没有表情的脸庞抽搐似的痉挛了一下,“不过我想,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把这一点搞清楚,那么,在各种计划中,就应该考虑把地震和海啸的对策也制定进去。”

总务长官心中暗想:首相在这方面倒是有些神经过敏。与其说是对付地震,还不如说是为了那事。因为前不久,在嫡系门派中就闹出了涉及某大公司非法融资的丑闻。

“关于地震,是不是先听听学者们的意见?”厚生大臣建议,“我们也想听听学者们的想法。”

“也听不到什么精彩的意见。”技术厅长官苦笑着说,“所谓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它和技术研究不同,耗费大量资金换来的只是极少的研究成果。能说得出个子丑寅卯的,实在少之又少。如果有哪位学者可以断然下结论的话,那他不是江湖骗子,就肯定是个怪物。我在气象厅有一位私交很深的学者朋友,见面时经常问他地震的事,但他也只能给一个含糊其词的回答。”

这位四十出头的科学技术厅长官,是内阁成员中独一无二的研究自然科学出身的人。他在创建宇宙开发和原子能等所谓尖端科学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并因此一步登天,成为所谓“准官僚”的新型政治家。

“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嘛。”首相的眼光在首相府的总务长官脸上扫了一下,说道,“总之,我倒很想请教一下,地震学者的肚子里到底装有多少东西。但是呢,还不能太兴师动众。要是叫新闻记者给捅出去,可就麻烦啦。挑那么几个人,充分听听他们的意见。请你马上挑选人吧……”

这时,房间蓦地微微晃动起来,一小块灰尘从天花板上轻轻飘下。没过一会儿,又来了个剧烈的震荡,地板忽悠忽悠地摇晃着,伴着地下传来“嘎吱”的一声,墙壁和柱子也随着“咯吱咯吱”响了起来,桌上茶碗里的水也溢出来了。

“好家伙,还挺厉害的……”运输大臣面露惊恐地说道。他刚要从椅子上站起来,振动突然停息了。茶碗里的茶水仍在摇晃,花瓶里的水“咣当咣当”地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两三片泥灰渣从墙上剥落下来。

“没完没了的………”厚生大臣唉声叹气道。下面发出无奈的苦笑声和嘈杂声,嘈杂中,远处什么地方“当”地响了一声。跟着,一个秘书敲开内阁会议室的房门走了进来,向总务长官附耳低声嘀咕了几句什么,总务长官的眉头往里挤了挤,点了点头,然后对大家说:“浅间山开始喷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