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沟 8(第5/6页)

方向性极强的超声波直插水下,潜入六十米处,它描绘出的图像令人惊奇不已:在原以为是海底平面的下方一百米处出现了一个坚硬的、真正的海底平面。而六十至八十米之间则是第一次反射的模糊的云层般的图像。

“是DSL(深部散射层)!”小野寺不禁大吃一惊。乱了,全乱了!八千米的海底之下怎么能出现深部散射层呢?按常规,在水中上下浮动的超声波反射层被称为假象海底,它最多只能是在水中三四百米至五十米的范围内随着日照的深浅而上下浮动的浮游生物形成的浮游团块。但现在,这一现象怎么能出现在深海海底的淤泥密云层里了呢?

“还能下潜吗?”听完小野寺的介绍后,田所博士问道。

“危不危险?”幸长副教授有些担心。

“要不先下潜五十米左右看看?”小野寺说,“测试水温、密度和盐分浓度的艇外仪表可用缆绳吊到十五米处。”

“小心点。”田所博士吩咐道,“做好随时上升的准备。”

小野寺放出一些小型平衡罐里的汽油,几乎就在同时,“海神号”开始急速下沉,小野寺连忙将压舱钢球抛出,缓解了一下下降速度,但潜艇早已钻进泥云团之中。跟着,便是一阵剧烈的晃动。最后,总算勉强提升了十五米,放下计测器——计测器的钢绳在水中摆动得异常剧烈。

“出现密度跃层,”田所博士说,“温度一点七摄氏度,反而上升了。”

“流向是由南到北,”幸长副教授补充道,“正好与定常海沟底流的方向相反。”

“密度一点零五三!”田所博士惊叫了起来,“嘿,已经超过海水密度的最大值了……”

“盐分浓度……”幸长副教授话刚说到一半又咽了回去。

“比重很大,有大量的金属离子,特别是重金属离子混在里面。”

“海水取样。”田所博士吩咐道。

但是,就在调整采水泵的当口,潜艇又被狠狠地撞击了一下——“海神号”横着摇晃起来——紧接着,下面的泥云团又是一阵剧烈地翻腾,划出几条长线。

“田所先生。”小野寺小声叫道。

“再发射一颗照明弹。”田所博士头也不抬,看一眼仪表又探视了一下窗外,根本顾不上什么碰撞不碰撞了。

就在第三颗照明弹发射的同时,小野寺心里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连忙再次抛出余下的压舱钢球,脚下的泥云团一下子远远散去。

“喂,你,怎么……”

话音未落,第二次底波冲击又横冲直撞向“海神号”扑了过来,艇体被扭转了九十度,且倾斜得十分严重,转眼间潜艇就歪斜着被冲离了几十米。

(地震……)小野寺心里一惊。(在这么深的地方头一回碰到这种倒霉事!难不成……)

“嘎哒,嘎哒,嘎哒。”潜艇发出剧烈的响声,左右大幅摆动着——小野寺继续释放压舱钢球。在判明一部分振动是来自锚链和计测器后,他连忙收起计测器,切断锚链,开动了马达。忽然,振动消失了。罗盘仪显示,潜艇大致处于正南北方向,船头朝南。小野寺再次将船头掉转一百八十度,但上升速度极慢。后来才发现,第二层压舱钢球由于电磁闸出现故障而未能抛出,所幸锚链已被切断,潜艇终于开始上升。

“先生!你看……”幸长副教授叫道。

小野寺将脸转向正面的监测窗,只见底波冲击前刚刚发射的那枚照明弹正远远地漂浮在水中,放射着光芒。在泥云团上方清澈的深海水中,它将滚滚的黄灰色泥云团照得清清楚楚。在光线的末端,有一个巨大的家伙,一面跳跃着向上翻滚,一面迅速向四周扩散。定睛一看,这是一团泛绿的、浓密的泥云,它是从海沟底部遥远的另一端——一个黑乎乎突起的海沟崖前喷射而出的,它在刹那间坠入泥的云海,又毫不留情地推开泥云,掀起惊涛骇浪。

“乱泥流!”田所博士失常地惊叫起来,“这就是丘念[10]所描绘的乱泥流!这么说我们是真正见过乱泥流的第一人喽。”

“可是,在这么深的海底……”幸长副教授像是被针深深地扎了一下,“而且,还像是从海沟崖那里喷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