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沟 8(第4/6页)

“明白,”结城说,“请一分钟后发出信号,此后每隔一分钟发送一次声波。”

小野寺盯着秒表,一分钟后,通过设置在“海神号”指挥塔上的超声波振动器向海面上发送了信号。确认方位的信号反馈回来后,他将振动频率调至每分钟一次。然后,驾驶潜艇向前方驶去。潜艇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三海里,目标是第三个沟槽。那里并不是海沟的最底部,只是一个倾斜度大约为二十分的、偏东倾斜的斜坡。“海神号”依靠锚链与海底一直保持一定的距离,随着潜艇不断向前推进,微水压计的指针开始缓慢上升。

大约前进了两公里时,沟槽的宽度突然增大了一倍,深度逐渐变浅。而左边四十米开外的另一条沟槽竟没了踪影。整个潜艇内除了超声波一分钟一响的回声和引擎的振动外,几乎没有一点动静,顶多只有幸长副教授时而转动十六毫米胶卷的“咔嚓”声。

“已经七千九百米了。”小野寺说,“海底倾斜度在突然变大。”

“水质也开始变混浊了。”田所博士说。

的确,此时窗外的能见度极差,灯光中偶尔能见到几团淡淡的泥云向上翻腾。突然……“哐”的一声,船头部分被莫名其妙地抬了起来。在惯性的作用下,潜艇原位上升了约二十米。接着,潜艇开始上下抖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没事吧?”抓住坐椅的幸长副教授问道。昏暗的灯光下,他额头上沁出的汗珠闪闪发光。

小野寺没作回答,径直提起潜水舵,将潜艇又提升了三十米。在这一位置上,抖动现象大为减弱。这种现象教科书里从来没见过。小野寺暗自思忖,近八千米的海底竟会出现如此大能量的底层流,简直不可思议……这应该是一次新的发现。升到距海底六十米左右时,他将潜艇艇体调整到水平位置。此时,振动也基本消失了。

“再次下潜吗?”小野寺问。

“算了吧,”田所博士说,“沟槽在泥云前面看不见了……这样,沿水平方向向前开吧。”

能见度越来越差,海底已完全脱离了视线。为慎重起见,小野寺一直开着超声波测深仪前行。由于底层流的干扰,反馈上来的信号比较散乱,但仍能看出这一段的海底要平坦许多。刚才的那个上下振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小野寺心里仍在惦记着此事。上面平缓,下面却突然出现波动。真是底层流在作怪?如此推断,在海底的深处或许是密度跃层,而且还可能出现了定常波[9]?

“海神号”又向前行进了三公里。海沟仍望不到尽头,狭窄区域绵延数十公里,洋底的缓坡还在遥远的地方。

此时,潜艇距海底的距离仍为六十米,垂直能见度不到十米。自下潜开始,已经过了三个小时。

“停。”田所博士发话道。

小野寺挂了一下后退挡,随后关掉了引擎。“海神号”又开始缓缓下沉。虽然螺旋桨停止了转动,但水下振动记录仪的指针却在不断地颤动,在图表上描出了一个细细的、振幅颇大的波状曲线。

“还去海底吗?”小野寺问。沉降速度为每秒几厘米。

“不……”田所博士似乎有些犹豫不定。

“发射照明弹吗?”

“发射吧。”

小野寺将位于操纵席右边的一个箱盖打开,里面并列着六个手柄。他拉下其中一个,潜艇微微颤动了一下。此时,在小野寺的脑海里已经出现了照明弹射出的整个轨迹——一个银色的筒状物体,斜对着上方,从甲板上的发射孔中吐着气泡缓缓升起,视角上下六十度的电视画面的上方,出现了一个十分炫目的光球,一边吐着一堆一堆的气泡,一边缓缓地向下落去。

“……!”

紧贴在监测窗前的两人吃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小野寺也张大了嘴,呆呆地盯住超高密扫描的电视画面。

在照明弹银白色强烈光线的照射下,视线里出现了云团状灰黄色泥云,云峰一座接着一座,绵延不断伸向远方。层层叠叠向上翻腾的泥云团犹如飞机上鸟瞰的层积云云海一样,又翻卷着扑向黑暗的海底。

“小野寺君……”

没等沙哑着嗓音的田所博士把话说完,小野寺早已拉下第二颗照明弹的发射杆。接着,意外发现了超声波测深仪上模糊的海底图像,急忙将声波发振器转换为声子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