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936—1938年“大清洗”(第5/6页)

但是好景不长,1938年4月6日叶若夫受命兼任苏联水运人民委员。8月22日,斯大林的格鲁吉亚同乡拉夫连季·贝利亚(1899—1953)成为他在内务部的副手。11月25日,据说是按照叶若夫自己的请求,他被解除内务人民委员职务,1939年3月3日又被解除一切职务,4月10日被秘密逮捕,关在莫斯科城南苏哈诺夫卡监狱,那是他很熟悉的专为“特别危险的人民公敌”建立的监狱。1940年2月2日,叶若夫在贝利亚的办公室受审,两天后即被枪决。有趣的是,13年后(1953年12月24日),同样命运也降临到贝利亚头上。

在三次莫斯科公开审判之外,还有许多联共(布)早期重要人物也都在“大清洗”中罹难,不能都说,只举数例:

安德烈·布勃诺夫(1884—1938),联共(布)中央首次设立政治局的7名委员之一(其他6人为列宁、加米涅夫、索科尔尼可夫、斯大林、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后来担任过中央书记处书记、红军政治部主任、教育人民委员,1937年11月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1938年8月1日被处死。

扬·鲁祖塔克(1887—1938),拉脱维亚人,1923—1926年和1934—1937年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6—1932年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23—1924年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24—1934年任运输人民委员,1926年任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37年5月24日被捕,1938年7月29日被枪决。

联共(布)中央书记处开始设立于1917年8月6日,捷尔任斯基·马特维·姆兰诺夫(1873—1959)、雅科夫·斯维尔德诺夫(1885—1919)三人为书记,阿道夫·越飞(1883—1927)和叶莲娜·斯塔索娃(1873—1966)为候补书记。1922年4月3日斯大林进入书记处并担任新设的“总书记”。据米高扬回忆,1924年列宁逝世前曾经建议由鲁祖塔克取代斯大林担任总书记。

越飞是出生在克里米亚的犹太人,曾经出使中国,与孙中山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他和托洛茨基关系密切,十月革命前两人一起编辑过《真理报》和《前进报》。苏俄成立后,托洛茨基、格奧尔基·契切林(1872—1936)相继担任外交人民委员,他均任副职。1927年托洛茨基以“反党”罪名被开除党籍,11月16日越飞在莫斯科一家医院自杀身亡。

尼古拉·乌格兰诺夫(1886—1937),1924—1928年任联共(布)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24年8月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1926年1月1日当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1930年任劳动人民委员,1937年5月31日被处死。

斯坦尼斯拉夫·科西奥尔(1889—1939),出生在一个波兰工人家庭,1927年12月当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0年7月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28年起担任联共(布)乌克兰中央委员会书记,1938年1月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5月3日被解除一切职务并被逮捕,1939年2月26日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同一天被处死的还有另外两个曾经担任乌克兰主要领导职务的人,弗拉斯·屈巴尔(1891—1939)和巴维尔·波斯蒂舍夫(1887—1939)。屈巴尔1926年11月当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5年2月成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38年6月被捕。这三个人于1955年都恢复了名誉,但有人指出他们是乌克兰农业集体化的实际执行者,对1932—1933大饥荒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通过30年代的“大清洗”,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老人”已经被清除殆尽。1922年末、1923年初,病中的列宁曾经写下一份后来称为“列宁遗嘱”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准备在1923年4月召开的第12次党代表大会上宣读。“遗嘱”建议对党的领导机构进行调整,还对几位领导人逐一作了评论,建议解除斯大林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但因1923年3月列宁再次病重,这封信在他去世以后1924年5月举行的第13次党代表大会上才由加米涅夫代为宣读。不久传到西方,1926年《纽约时报》就刊出了英语完整译文,在国际上早已是“旧闻”,只有在中国,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而且时至今日知道的人仍然不多,有幸读到它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在“遗嘱”中,列宁对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比较年轻的布哈林、皮达可夫6个人逐一做了评论,被看作是最有可能“接班”的人。这个做法说明列宁并没有指定,甚至也说不上推荐“接班人”,只是对可能接替的人选提出自己的看法。评论有褒有贬,而且对缺点、不足说得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