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无为在歧路(第7/10页)

有一天赵岑无聊时问刘苍璧,你不是说在晋城有亲戚吗?我们去你亲戚家打个牙祭吧。刘苍璧笑笑说,我的亲戚就是共产党啊。赵岑说,学长,这共产党跟我们想象的还是不一样。刘苍璧问,比你想象的好还是坏呢?赵岑欲言又止,然后说,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刘苍璧说,哪一种现实和理想没有差距?你是不是看到那个兰小丹对你态度不好,就认为共产党都不好?瞎扯。赵岑说。我是有媳妇的人,难道还能打她的主意?兰小丹就是那个女兵,第一天和赵岑说了几句话后,就不怎么理他们了,永远是一张严肃认真的脸。赵岑曾有些懊悔地对刘苍璧说,看来我们真被当成国民党了。赵岑还在和新来的人交流中发现了一个细节,他们都是有介绍函的,连那对逃婚的情人都有,有的人甚至已经是共产党员。他们一到办事处就是同志,是战友,有回家的感觉。唯有赵岑他们两个来路不明,身份可疑。尽管他们的去向明确,但还是感觉和那些人有隔阂。

每当赵岑和刘苍璧说起自己心中的疑惑时,刘苍璧就说,任何政党,只要它有个远大的目标,正确的方向,民主的政治环境,我们就跟随它。就像物质是由细胞组成的,你不能要求每一个细胞都是健康的、有用的一样。你要看全局。

赵岑是学文的人,他看细节。见微知著,是智者的洞察力,也是文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是他们的优点,也是他们的局限,他们很可能犯一叶障目的错误,也可能从一个眼神,就能敏锐地捕捉到另一个世界的复杂乾坤。他们对人生走向的判断,如果不是理性的,便把它交付于激情了。而激情,是渗透在一个文人血脉里的因子,它会在血管里海潮般涨起,又潮水般退去。

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一辆破破烂烂的卡车停在了晋城八路军办事处的门口,急迫地要去延安的人们欢天喜地地往车上搬行李,背包、大皮箱、麻袋、木箱,甚至连羊都推上去了两只。这是那对逃婚的情人专门从集市上买来的,人们已经得知延安生活很艰苦,那个富家子弟曾对他的恋人说,我们自己养羊,我去参加革命,你在家当我的牧羊姑娘。那对羊死也不肯上车,乱蹶蹄子,好不容易抱上车,它一纵身又越过车挡板逃了。人们又乱哄哄地满地抓羊。在一通手忙脚乱后,领队清点人数,点来点去,发现少了一个人。

赵岑不见了。

刘苍璧急得一头汗,院里院外到处乱窜,扯开嗓子大喊。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在帮忙寻找。又折腾了半个多小时,还是不见人。最后杨主任失望地说:“算了,不找了。这种人去了延安也会当逃兵。”

卡车摇摇晃晃地驶出了晋城,刘苍璧还在四处张望,车已经开出几十里地了,他还认为赵岑会忽然出现在某个路口、某棵树下,向他们挥手。连绵的山梁到处灰扑扑的,一个人影也不见。赵岑看来是赶不上这趟通往革命圣地的汽车,存心与革命的道路背道而驰了。难道他不想去上鲁艺了吗?难道他被延安的艰苦吓倒了吗?显然这都不是理由。刘苍璧怎么也不会相信,一个敢参加敢死队的人,一个从江西战场实习回来后就一心向“左”的人,一个奉鲁迅为祖师爷的人,在再迈一步就可到延安的关键时刻,会怕吃苦,会放弃对进步的追求,放弃上鲁艺的机会。

一路上,车上的年轻人慷慨激昂地唱着革命的歌儿。“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刘苍璧想起赵岑曾经给他吟诵过的这句古诗,想起他们“联大三剑客”离开军校时,在成都的一家小酒馆喝的道别酒,想起他们对未来人生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行的争论,他和赵岑一方,廖志弘一方,军旅诗人说我对你们这些左啊右的不感兴趣,我只想杀日本鬼子。等我们打败了日本人,我回去念书,写诗,同样不管左右,我本一书生。刘苍璧坚持说,无论打日本人还是建设国家,都是要讲主义的。赵岑那时就像刘苍璧的应声筒,说主义是要分左右的,不管现在还是将来,都要作出选择。刘苍璧还想起他们在联大念书时,有一天赵岑塞给他二十元钱,说学长,这一阵日本飞机炸得凶,不要去挣那份玩命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