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5/8页)
墨伽拉在雅典西面,与其接壤,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见地图4)。墨伽拉西部的港口佩加直通科林斯湾。雅典人若想进入科林斯湾而不经过佩加,就只能绕过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那样的话路途太遥远,也太危险。墨伽拉东部的港口尼萨亚位于萨龙湾岸边,敌人可以取道那里攻击雅典的港口。更重要的是,如果雅典人控制了墨伽利斯山脉隘口(若是没有一个友好的墨伽拉的帮助,这是不可能办到的),那么伯罗奔尼撒军队就很难,甚至完全没有办法入侵阿提卡。因此,与墨伽拉结盟对雅典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会让雅典卷入针对科林斯的战争,或许可能还会与斯巴达和整个伯罗奔尼撒联盟发生战争。即便如此,雅典人还是接纳了墨伽拉,“主要就是出于这个原因,科林斯开始燃起了对雅典人的极大仇恨”(1.103.4)。
尽管斯巴达人要在几年后才正式卷入冲突,但上述事件标志着现代史学家所谓的“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持续了超过十五年,其间有一些停战和间歇的时期,雅典人的兵锋曾一度远至埃及和西西里岛。战争的结局是,墨伽拉从雅典同盟中叛变,重返伯罗奔尼撒联盟的怀抱,于是斯巴达国王普雷斯托阿纳克斯率领一支伯罗奔尼撒军队攻入阿提卡。决战似乎迫在眉睫,但在最后关头,斯巴达人却放弃了战斗,班师回朝。古代作家声称伯里克利贿赂了普雷斯托阿纳克斯及其谋臣,劝诱他们放弃攻击。起初,斯巴达人对军队的两位指挥官大为光火,对他们施加了严惩。但更合理的解释是,伯里克利向斯巴达人提出了后者可以接受的和平条件,因此双方无须交锋。事实上,几个月后,斯巴达人和雅典人的确缔结了和约。
《三十年和约》
《三十年和约》于前446〜前445年冬季生效。根据和约,雅典人同意放弃在战争中占领的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土地,而斯巴达人事实上正式承认了雅典帝国的地位,因为斯巴达和雅典各自代表自己的盟邦,宣誓批准和约。和约的一个关键条款正式将希腊世界分为两个阵营,禁止任何一方的成员国改弦易辙,就像墨伽拉之前做的那样,正是这种变节行为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但和约允许中立国加入任何一方。这个条款看似无害,后来却出人意料地制造了许多麻烦。另一个条款则要求双方在未来发生纠纷时,接受有约束力的仲裁。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条约来维持长期和平的尝试,说明双方都确实希望避免在未来发生武装冲突。
历史上的和约有很多种。第一种和约的情况是,战争的一方被消灭或者被彻底打败,比如罗马与迦太基的最后一场战争(前149〜前146年),于是和约宣告战争结束。第二种和约旨在向虽然败北但并未灭亡的敌人施加严酷的惩罚,比如1871年普鲁士强加给法国的和约,或者按照普遍的看法,1919年的胜利者在凡尔赛强加给德国的和约。这种和约往往会播下新的战争种子,因为它羞辱和激怒了失败者,却没有剪除它复仇的能力。第三种和约的情况是,战争已经打了很久,却不分胜负,战场上不曾出现一个无可争议的胜利者。交战各方都意识到漫长战争的代价和危险以及和平的可贵,于是缔结和约,结束冲突。1648年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缔结的结束拿破仑战争的和约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种和约的主旨不是消灭或者惩罚敌人,而是寻求一种稳定局面,防止新的冲突。这种和约若想取得成功,必须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军事和政治局势,并且必须依赖于双方维护和平的真诚意愿。
前446〜前445年冬季的《三十年和约》就属于第三类。在漫长战争中,双方都损失惨重,但都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海军强国无法在陆地上维持自己的胜利,陆军强国在海上处于下风。此项和约是妥协的结果,包含了能够确保它成功的关键要素,准确反映了两个竞争对手(及其联盟)之间的力量平衡。和约承认斯巴达在大陆的霸权,以及雅典在爱琴海的主宰地位,并接受希腊世界已经一分为二的事实,因此有希望缔造长期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