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巴罗萨[126](第8/9页)
[137] 理查德·奥康纳(Richard O'Connor,1889—1981),英国陆军中将,被俘前任驻埃及英军司令。
[138] 安德鲁·坎宁安(Andrew Cunningham,1883—1963),英国海军将领,1938年任海军副参谋长,随后任地中海舰队司令,1940年指挥塔兰托战役,1942年任北非盟国远征军海军总司令,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
[139]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1890—1986),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26—1957),斯大林领导班子的二号人物。
[140]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Tsar Alexander I,1777—1825),击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一世,他复兴了欧洲各国王室,被欧洲各国和俄国民众尊称为“神圣王”和“欧洲的救世主”。
[141] 即红胡子腓特烈一世(1122—1190),德意志国王(1152—119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1190)。
[142] 指1800—1949年间由荷兰人所统治的印度尼西亚。在“二战”当中,荷兰被德国占领,随后荷兰宣布终止与日本的贸易,导致日本侵略印度尼西亚。
[143] 即签订于1940年9月27日的《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144] 即签订于1941年4月13日的《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苏日中立条约》。
[145] 斯塔福德·克里普斯(Stafford Cripps,1889—1952),英国工党政治家,1940—1942年任英国驻苏联大使。
[146]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Rokossovsky,1896—1968),苏军将领,1944年晋升为元帅,在“二战”时期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屡建奇功,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
[147]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之子,曾受教于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一生未尝败绩,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统帅之一。
[148] 苏联西北部港口城市。
[149] 即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南部半岛,位于黑海与亚速海之间。
[150]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1918—2008),俄罗斯作家,“二战”时任苏联炮兵连长,因作战勇敢获得2枚勋章,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151] 列夫·托洛茨基(Lev Trotsky,1879—1940),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红军最高统帅,1927年因反对斯大林独裁被开除党籍,流放他国,1940年在墨西哥城被苏联特务暗杀。
[152] 维尔纳·冯·舒伦堡(Werner von Schulenburg,1875—1944),纳粹早期支持者,在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前任德国驻苏联大使。
[153] 费多尔·冯·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纳粹德国将领。在“二战”中,博克于1939年在入侵波兰的行动中指挥北方集团军群,1940年在西线攻势中指挥B集团军群,1941年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中指挥中央集团军群。
[154] 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 von Falkenhayn,1861—1922),德国军事家,步兵上将,1914—1916年间任德军总参谋长,为博克的舅舅。
[155] 欧洲第3长河,发源于莫斯科西部,流经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注入黑海。
[156] 又名道加瓦河,是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北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莫斯科西部,流经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注入波罗的海。
[157] 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位于俄罗斯西部第聂伯河畔,距离莫斯科360公里。
[158] 用作指挥的坦克,没有炮管,有天线,作为联络中转站。
[159] 德米特里·巴甫洛夫(Dmitry Pavlov,1897—1941),苏联红军将领,1941年晋升为大将。
[160] 赫尔曼·霍特(Hermann Hoth,1885—1971),纳粹德国装甲战专家。
[161] 立陶宛首都,位于立陶宛东南部。
[162] 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东欧重要商业城市,1812年被拿破仑摧毁,“二战”中再次被希特勒摧毁,现为白俄罗斯首都。
[163] 波兰东北部最大的城市。
[164] 格奥尔基·朱可夫(Georgy Zhukov,1896—1974),“二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1943年1月晋升为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