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巴罗萨[126](第6/9页)
1941年10月上旬,德军对莫斯科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台风行动。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通过奥廖尔、布良斯克和图拉[177]向北进发。现在,这3座城市已经成为俄罗斯军事史上的著名地点。在莫斯科以北,霍特的装甲集团军南下通过维亚济马[178]和曾经是俄法古战场的博罗季诺。德军的兵力将近100万,另外配备有1 700辆坦克和1.4万门火炮,但飞机只有550架(德国空军已经又损失1 603架战机,另有1 028架损坏)。德军计划集中兵力攻击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然后从南、北两个方向合围莫斯科。苏联红军拥有125万名士兵、1 000辆坦克、7 600门火炮和不到1 000架飞机,但训练不足和武器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德军的两个装甲集团军从北部冲破了苏军匆忙建立的防线,当他们在维亚济马会师时,他们对苏军形成了合围。苏军继续战斗,拖住了德军的30个师。而在一年之前,法军在类似的境遇下放弃了抵抗。很多苏军士兵逃出包围圈,随后加入到莫斯科西侧的莫扎伊斯克防线当中。在南部的布良斯克,情况也大致相同。古德里安经由奥廖尔包围了苏联红军,并在空军的大力配合下,于10月6日攻下了布良斯克。两支苏军部队被围,但是没有投降。此外,苏军还在身后的姆岑斯克附近新建了一条防线。1941年10月7日,德军的进攻开始遭遇雨季。道路泥泞,无法前行。这时,苏军开始用自己的T–34新型坦克从树林里伏击德军坦克,肆意蹂躏处于劣势的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德军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口径的主炮,只能从后方击毁T–34坦克。10月中旬,德军在莫扎伊斯克防线遭遇了坚决的抵抗。此时,朱可夫已经离开列宁格勒,来到了一片混乱的莫斯科,并接手了那里的防务。
这就是著名的莫斯科大恐慌,凡是经历过它的人都在潜意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苏联共产党、总参谋部和苏联政府乘坐专列离开莫斯科,去往了伏尔加河沿岸的萨马拉。在莫斯科,很多人趁乱打劫。在市中心新建的公寓大楼,管理者与抢劫者沆瀣一气,直到秘密警察部队进驻,将打劫者射杀。斯大林公开表示自己将留在莫斯科,11月7日[179],他主持了庆祝十月革命34周年的大阅兵。10月13日,德军已经抵达加里宁[180]到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斯科西北130公里)再到卡卢加(莫斯科西南145公里)一线。莫斯科已经变成一座堡垒,妇女和儿童都在成吨成吨地挖土,并且没有挖土机来帮他们的忙。现在,莫斯科已经开始遭受空袭。德国人尽力绕开了这些工事。但位于莫斯科南部210公里的工业城市图拉还在抵抗。10月18日,德军对莫扎伊斯克防线发起了进攻,并在10月27日攻克了沃洛科拉姆斯克。但是天公不作美,汽车几乎无法前进,导致部队补给异常困难。在气温下降,冻伤增加的情况下,缺少过冬衣物的德军实在难以为继。德军能够使用的汽车只剩1/3,步兵师的战斗力也只剩下1/3,60万匹强壮的德国战马日渐衰弱,不断倒地死去。
到1941年11月15日,正当大地已经封冻之时,最后的决战开始了。德军两个装甲集团军意图从北侧包围莫斯科,在莫斯科以南的另一个装甲集团军意图通过科洛姆纳从莫斯科东侧与北侧的德军形成合围。这一压迫性的攻势一度起到了作用,日落时,德军军官已经能够通过双筒望远镜看到远处克里姆林宫的金色圆顶所反射的太阳光。莫斯科就在眼前了。德军已经前进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家乡——红波利亚纳。这里距离莫斯科只有不到20公里远,但是图拉的抵抗仍然在继续,导致古德里安始终都无法从南侧靠近莫斯科。由于莫斯科南、北两侧的坚决抵抗,博克尝试直接从西侧进攻莫斯科。但是,他的坦克所剩无几,进攻发起4天后就难以为继。现在,在通往莫斯科机场的道路上有一个叫作希姆基的小城,小城里有一座纪念堂,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坦克障碍。这里就是德军进攻莫斯科所到达的最接近市中心的地方,这里距离克里姆林宫只有24公里。1941年12月5日,整装待发的西伯利亚部队向莫斯科前方的德军部队展开了攻击。这些关键的增援部队已经从远东调遣到西部,因为与对希特勒的承诺相比,日本显然更愿意遵守对苏联的承诺——这是这场战争当中最关键的决定因素之一。此外,苏联的其他地区也保存了一些预备队。就这样,莫斯科保卫战结束了。1942年1月,苏军已经迫使德军后退了320公里,而此时的德军已经明显虚弱不堪。德军的100万士兵已经损失了3/4,而且基本没有轮换过。11月30日,在南部的罗斯托夫,苏军的反击非常猛烈,伦德施泰特害怕被围,于是将南方集团军群撤到了米乌斯河和顿涅茨河一带(后来,这里成为了“二战”期间著名的战场)。德军在广阔的战线上一直处于防守状态。在北部前线,德军被迫从拉多加湖南岸的季赫温撤退,于是列宁格勒获得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狭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