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的主要内容(第5/7页)
(三)远征西西里
经过这“十年战争”,双方的金钱、财富消耗极大,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在这种局势下,想通过一纸和约而恢复到战前状态,恐怕只是一句空话。两强争霸的局面并无任何改变,双方缔结和约,实际上都想通过休战,稍作喘息,准备再战。
其时,雅典主战的代表人物是阿尔基比阿德斯(Alcibiades,又译亚基比德)。他才华横溢,仪表堂堂,但野心勃勃,缺乏政治原则,常常将个人利益置于城邦利益之上。尼基阿斯才能出众,性情温和,处事稳健,是主和派的核心人物。
斯巴达和雅典缔结和约六年多的时间里,虽没有发生正面冲突,但并非就此偃旗息鼓,因为导致这场战争的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并未消除。在此期间,各方外交活动频繁,形势仍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
以尼基阿斯为首的主和派,力主与斯巴达和好,却未能获得公民大会的信任。其实,雅典人早已觊觎古代“粮仓”西西里岛和“大希腊”(意大利半岛南部希腊人殖民区域)地区;认为占领这片区域之后,便可以与北非的迦太基人争雄,进而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制服斯巴达人及其同盟者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这种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却成为某些雅典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梦想。所以,在公民大会上就西西里远征计划进行辩论时,行事谨慎的尼基阿斯力图阻止这次冒险,指控阿尔基比阿德斯为个人的贪婪和野心,不惜把邦国拖入巨大危险之中。而阿尔基比阿德斯则作了辩解。他认为,如果雅典不设法征服新的土地,自己就有受制于人的危险;他还说,城邦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不能长期保持在静止状态中,只有在战斗中,才会经常取得新的经验。总之,雅典社会已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就是有人反对这样的冒险,也不敢说出来,生怕别人说他们不爱国(VI. 8—24)。
远征西西里的冒险计划,在雅典公民中赢得了大批支持者。那些贫困者,希望通过战争获取战利品,或者制服西西里诸邦,通过征收贡金改善其经济状况。当时,在雅典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西西里的地图画在沙土上,人们以为远征西西里一定会马到成功。于是,在雅典民主制度下,远征的决定顺利通过,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这次远征了。
雅典出兵的一个诱因,是公元前416年西西里岛上爱吉斯泰(Egestae)与塞林努斯(Selinus)发生争执。爱吉斯泰是雅典的盟邦,其近邻塞林努斯是多利斯人的殖民城邦,与斯巴达的盟邦叙拉古有结盟关系。爱吉斯泰人于公元前416年岁末派使者到雅典来,劝说雅典人出兵西西里,当即付给雅典60塔连特银子,作为60艘舰船一个月的军费。他们还煽动说,如果坐视叙拉古人强大起来,他们迟早会帮助伯罗奔尼撒人摧毁雅典,因为叙拉古与斯巴达都是多利斯人国家。原本就渴望远征西西里的雅典人,便有了最好的借口。雅典最初准备派60艘舰船,几天之后又决定增加兵力,公民大会任命三位将军统领,即阿尔基比阿德斯、尼基阿斯和拉马库斯(Lamachus)。
雅典远征军出发前夕,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雅典城内差不多所有的赫尔墨斯(Hermes)[25]神像的面部,一夜之间都遭到毁坏。迷信的雅典人普遍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甚至认为此事与颠覆民主制政府的密谋有关。阿尔基比阿德斯的政敌们散布谣言,说此事就是他干的。阿尔基比阿德斯要求立即进行调查,公开审判,不要让他在官司缠身的情况下出征。但雅典人出征心切,决定推迟审判,要求他从速启程。
公元前415年5月,三位将军统率战舰136艘,重装步兵5100人,其中雅典公民1500人,轻装步兵1200人,桡手26000名,弓箭手480人,威武雄壮,浩浩荡荡,向西西里进发。军需物品由30条商船运载,载有谷粮、面包师及各色勤杂人员(VI. 43—44)。
当雅典大军接近西西里岛时,叙拉古方面似乎还全然不知,当他们确信战争已迫在眉睫时,才紧急着手作迎敌的准备。然而,刚刚踏上异邦土地的雅典远征军,还未来得及采取任何行动,雅典国内即派人前来,命令阿尔基比阿德斯火速回国为赫尔墨斯神像事件接受审判,这实际上是雅典内部党派斗争的又一闹剧。阿尔基比阿德斯自知回国受审凶多吉少,便在途中叛逃至斯巴达。雅典人对他作了缺席审判,判处死刑,没收财产,变卖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