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最后一击(第4/13页)

正在中东和亚洲之行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通过印度警告中国:如果不能达成停战协议,美国就要轰炸鸭绿江以北的东北地区庇护所。杜勒斯还提醒中国,美国已经成功地试验了核炮弹,在必要的时候,将会在朝鲜使用这种武器。

桧仓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邓华、杨得志、解方、李志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等正在召开作战会议。

“毛泽东主席根据敌我双方情况,为志愿军的行动确定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即‘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做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一切按计划进行’。为了紧密配合谈判斗争,我们将计划打一场类似1952年秋季那样的战役性反击作战。”邓华首先发言。

“目前敌军总兵力已达120万人,地面部队有24个师。其中,南朝鲜军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大量增加,已达16个步兵师,正在扩建一个师,连同其海、空军共64万余人,装备、火力已接近美军水平。敌军阵地工事较1952年秋季普遍增加,其基本阵地构筑有坑道或坑道式掩蔽部。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敌人已经有了丰富的挨打的经验教训。”杨得志话语虽认真,但不乏几分幽默,引起大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敌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我们的仗打得越好,我方在谈判桌上的话就越有力量。”解方深有体会地说。

会议研究制定了战役指导方针和部署。5月11日,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决定,凡对敌连以下目标已完成进攻准备的,即提前开始作战;对其他攻歼目标仍按原计划于5月30日以前完成进攻准备,6月1日开始发起进攻。

根据上述指示,东线第20兵团第67、第60军,于5月13日晚,分别对南朝鲜科湖里(金城东南)南山、直木洞(金城西南)东南棱线、883.7高地(杨口北)西北无名高地等守敌发起攻击。

科湖里南山由南朝鲜军第8师一个连另一个排防守,有坑道4条,长150米,有明暗地堡和火力点,并以交通沟相连接,工事较为坚固。为攻克这一坚固阵地,志愿军第67军第201师攻击部队在战斗前选择了与攻击目标相似的地形,结合作战方案,对接敌运动、战斗队形、攻击爆破、打敌坑道、打敌反扑等各种作战方法,进行了15天的反复演练。

5月13日晚9时30分,志愿军127门火炮同时怒吼起来,成吨的炮弹,呼啸着撕开了黑沉沉的夜幕,疾风暴雨般地倾泻在敌军阵地上,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顷刻间,科湖里南山的敌前沿阵地全部淹没在火海里。

负责攻打500高地的第1排在排长石运金的带领下,从冲击出发地向敌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突然,迎面碰上一个暗火力点,一挺刚从炮火威慑中复活的机枪疯狂地叫了起来,把1排压在山坡上不能前进。

“贾先登,炸掉敌机枪!”排长大喊一声。

战士们趴在弹坑里,所有的冲锋枪一齐向敌人暗堡射击,到底把那挺气势汹汹的机枪压下去了。贾先登抱起炸药包,一闪身冲了上去。照明弹正亮在头上,只见一个黑影在前面忽隐忽现,一纵身就跳上了地堡顶。排长赶紧命令停止射击,以免打伤自己人,哪知敌人的机枪又趁机吼叫起来。贾先登已拉掉导火索,就在这一刹那,冷不防被敌人打中了。排长一怔,刚想起身去抢救,轰隆一声,眼前腾起一股浓烈的烟柱,地堡四分五裂了。

同志们喊叫着冲进烟雾里。贾先登已经躺在血泊之中,他的双腿被打断了。排长抚摸着他血水浸湿的双腿,说:“爆破得好,完成了任务!快下去吧!”他却倔强地说:“不要紧,我爬也要爬到山顶上!”排长不容他多说,便严肃地命令一个战士把他背下去。

越接近山顶,敌人越是拼命地顽抗。排长石运金负伤了,他右边两个战士也倒了下去。这时,通信员曹传增腿上负伤了,站都站不住,他看到排长的伤很重,坚决要排长下去,要替排长指挥。

排长说:“咱俩谁也别下去,一齐冲到山顶上!”小曹把卡宾枪往肩上一背,高兴地说:“好!我就当你的‘拐棍’。”排长一手扶着小曹,一手提着冲锋枪,向烟火弥漫、枪声激烈的山顶冲去。

第1班已接近敌人坑道,这是敌人最后一个巢穴了。垂死挣扎的敌人,妄想凭借坑道顽抗,手榴弹一个跟一个地扔出来,同时还发出了求救的信号。不迅速解决坑道里的敌人,对战斗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