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最后一击(第3/13页)
敌人对志愿军在东、西海岸大规模的筑城、全线兵力部署的调整、新生力量和大批作战物资源源运入朝鲜战场等活动,一直在密切注视,已察觉志愿军在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
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的情报预测估计:“目前在北朝鲜的部队,大约有19个中国军和5个北朝鲜军团。其中大约有30万人被部署在可能发生登陆作战的海岸地区,可立即投入海岸地区的作战……一旦联合国军按计划在朝鲜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将展开最大限度的地面防御来抗拒联合国军的进攻并实施坚决的反击。”
克拉克认为:“志愿军沿海滩的防御体系和前线的防御体系一样,纵深的距离甚长,并且它的效力大部分依靠地下设施。但是,除开地下工事外,还有一道道的明壕从滩头向后分布,因此,任何从海上攻击的部队,一旦他们在岸上获得立足点,即被迫去攻击一道又一道的战壕。雷区到处都是。大部分稻田地区被水淹没,使它们变成战车的大陷阱,使他们的装备在泥淖中进退两难。”
美国决策当局已经清楚地看到,中朝军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美国以大规模军事冒险结束朝鲜战争的企图已成泡影。美军在正面攻不动、朝鲜两翼海岸森严壁垒的情况下,又被迫设法恢复停战谈判。
2月22日,克拉克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名义致函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建议在停战前先行交换伤病战俘。很明显,这是美方发来的恢复谈判的试探信号。
3月28日,金日成、彭德怀发出了致克拉克的复信,同意交换病伤战俘;并认为战争期间交换病伤战俘问题的合理解决,应当使之引导全部战俘问题的顺利解决,使朝鲜停战得以早日实现。因此建议立即恢复在板门店的谈判。
两天后,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提出了解决战俘问题的新方案:“谈判双方应保证在停战后立即遣返其收容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的战俘转交中立国”,“并经过有关方面的解释”,“以保证对他们的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
这一方案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和英、法等国的赞同。美国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同意以中方建议为基础恢复战俘问题的谈判。4月20日,双方开始交换伤病战俘。4月26日,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重新恢复。
4月26日,上百名各国记者云集板门店,这给半年来一直冷冷清清的板门店增添了几分生机。
上午11时,双方代表重新走进绿色帐篷。在这次会议上,中朝方面提出了解决战俘问题的6点方案,主张将坚持遣返的战俘在停战以后两个月内全部遣返完毕,然后在一个月内将其余的战俘从原拘留方军事控制下释放出来,送交中立国加以教育看管,并由战俘所属国家派人向战俘进行6个月的解释;在解释以后,要求遣返的一切战俘应即予遣返;如在6个月后尚有在中立国看管下的战俘,其处理办法应交停战协定规定的政治会议协商解决。
但是,美方代表断然拒绝了这一方案,坚持战俘应留在朝鲜,反对以亚洲国家作为中立国。
5月7日,中朝方面对6点方案做了修正,主张由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及印度组成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不直接遣返的战俘,并由战俘所属国家向战俘进行4个月的解释,以保证他们的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
世界公正舆论称这一方案为“在实现朝鲜停战方面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的方案”。但美方对这一方案仍然不表示同意,在一些假设的琐碎细节上纠缠不休,并于5月13日提出了将一切不直接遣返的朝鲜籍的战俘“就地释放”的反建议,企图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
美方这一无理主张,遭到了世界公正舆论,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强烈谴责,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对美国也表示不满。
在此期间,美国当局正在酝酿扩大朝鲜战争的计划。5月1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提议:“直接向中国和东北地区采取空军和海军行动,包括使用原子弹武器。”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所有必要的行动,都必须实施得能产生包括最大限度的突然性和最大限度的冲击性。国家安全委员会于第二天批准了这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