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走向破产(第5/8页)

东线传来新的好消息:圣诞节前,德国和俄国同意30天停火,以便推进和平谈判,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利昂·托洛茨基也来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主持谈判代表团工作。但是,这个好的趋势被后方的坏消息抵消了。奥地利削减面包和面粉的定量,引发了1月14日全国性的大罢工。75万工人走出工厂大门,仅在维也纳就有数万罢工工人,他们不仅要食物,而且要和平。后来,骚乱蔓延至奥匈在亚得里亚海的港口和德国在基尔的海军基地,政府部门将抗议领袖逮捕,并将他们征召进军队。德国人不满程度之高,持不同政见者组织之广,可以从一件事上看出。1月27日,工人理事会的执行委员会号召全国大罢工,100万工人第二天走出工厂大门。大部分罢工者是军需品生产工人,这让军事权威无法容忍。罢工者语言所暴露出的政治倾向性使军事权威感到不能容忍,甚至感到深深的惊扰。工人理事会受到德国议会中的盟友们的影响,呼吁“迅速进行没有土地吞并和补偿条件的和平,和平的基础应该是人民的自决”。罢工演化为一周的街头暴力,有数人被杀,罢工没有自行平息,而是被军队镇压。有4万罢工者、支持者、家属成员被逮捕。大量的罢工领导者被充军,并告知被派往前线,具体人数在3500至6000之间。在德国保守派和中间派看来,鲁登道夫维护了法律和秩序。这件事增添了鲁登道夫的感受,他判断国内局势已经不稳定到了有危险的地步,所以必须在城市的暴民变得不可统治、国家的意志被破坏之前赢得战争。

让鲁登道夫担忧的事还有许多。2月11日,德国议会中的自由派发表一份声明,要求对英国发动一次非军事的政治攻势,其核心是“要毫不含糊地宣布比利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份声明是针对劳合·乔治在1月份的一次讲话的非官方响应(官方的响应是拒绝接受),劳合·乔治在讲话中表示愿意接受谈判调停。实际上,劳合·乔治也没有期待德国做出响应,他讲话的目的不是要使谈判开始进行,而是向英国工会组织说明继续进行战争的责任在柏林一方。鲁登道夫认为这件事从头到尾毫无疑义,他的看法没有错误。他对德国的前途很有信心,他相信只要不允许国内的反对派使他偏离驶向未来胜利的轨道,德国最终能成为比利时的主人。

1月21日,鲁登道夫去了一趟西线,在前线他宣布了战斗命令。发动进攻的位置是圣康坦,地处老索姆河战场上的皮卡第地区,是英军和法军的交接点。此地并不是他最想进攻的地方,他本希望再靠北一些。但是,如果进入佛兰德斯,就需要等待大地变得足够干燥,避免德国人再次陷入另一个帕斯尚尔。圣康坦没有这个危险。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圣·米夏埃尔”。圣·米夏埃尔,是传说中手持利剑赐福给德国的天使。根据鲁登道夫的计划,这次进攻将迫使黑格的后备部队向南移动,成为未来在佛兰德斯发动的另外战役的目标,这个未来战役的代号是“圣乔治一”、“圣乔治二”。

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对米夏埃尔计划(代号中“圣”字很快就被人们丢弃了)感到迷惑。他是一位聪明、机智的集团军司令官,母亲是英国斯图亚特王室成员。他问这个计划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什么。“我们挖一个洞,自然有人钻。”鲁登道夫回答,“我们在俄国时就是这样做的。”许多还能平静思考的战略家,都不会对这样的回答感到满意。

魏采尔曾在讨论问题时提出一种谨慎的观点。他建议,如果执行米夏埃尔计划,必须严格限制其作战目标。如果德军成功突破英军防线,将军们应该能包容英军从佛兰德斯调来后备部队产生的威胁。不应该像索姆河战役那样,将进攻推进到双方纠缠在一起的废墟之中,也应该避免再次采取向兴登堡防线撤退时采取的焦土政策。

鲁登道夫没有理睬魏采尔的建议。

背景: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确实没有做过什么刺激大战爆发的事(他的最大罪过是没有能够抑制奥地利的原始冲动。当他看到危险后,他曾试图逆转大战的发展进程)。然而,如果没有他,世界大战也许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