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关于日俄战争的研讨(一)(第4/6页)
亚历山大·米哈依罗维奇大公曾呈递一份长篇备忘录,指出亟需在太平洋水域创建一支强大的海军。其理由是,除非俄国保持对海洋的控制,否则俄国便无法期望继续持久地保持西伯利亚铁路通达海洋。这一文献指出,按拟定的计划,日本海军应于1906年完成准备,日本正在备战,而俄国则应于1903年之前便具备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的条件。他的陈述并未在海军最高领导层中引起共鸣。
该文章证明海军军官必须熟悉国际文献的重要价值。从这篇政治意味更为浓厚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俄国政府对创建一支海军并且能及时将其从国家的一处海岸调至另一处海岸熟视无睹。我的目的在于,除了说明俄国人的错误外,更主要的是,希望全体军人注意,如果你们想要成为得力的顾问,就必须熟悉国际关系、精通军事原理。
“要塞舰队”论,不但使舰队的集结在数量上具有防御的特点,而且会将舰队配置于错误的位置。我曾经认为,海参崴在冬季期间会被冰冻封闭,舰队的运动陷于瘫痪,而旅顺口的舰队可以顺利地活动,而且能进行攻守兼备的活动。但事实是,俄国的破冰船能保证海参崴出口畅通,而且对一支专注于进攻的舰队而言,居于特殊位置、拥有两处出口和导航设置的海参崴更为有利。
为什么独独选择旅顺口呢?因为俄国人认为,日本舰队会在旅顺口发起攻击。俄国人的意图是,用舰队保卫要塞,等待敌人的攻击。也就是说,旅顺口的要塞只能是防御,而非进攻。但是,我想指明一点,海岸要塞就是为了进攻而存在,因为,它掩护和支持舰队使其能够进行攻势活动。俄国人的行动恰恰相反,他们的舰队用于防御活动,这就导致舰队无法完成防御任务。旅顺口分舰队从未进行过进攻活动。有人说:“在部署驱逐舰方面,俄国政府似乎并未打算给它们行动自由,或准许它们去寻求任何战机……从未派出鱼雷艇攻击日本军舰或运输船。要是说它们出击过,那是因为它们出去的目的不是攻击,而是掩护陆军侧翼。”俄国人的行动让敌人深感惊诧,因为他们从不侦察日本海军基地,而这里正是日本陆军的登陆点。5月15日,日方两艘战列舰触雷沉没,俄国人本该趁敌人士气沮丧,扩大战果,但他们却什么都没做,尽管俄国在旅顺口泊有21艘驱逐舰,其中16艘已经位于港外。直至最后一刻,这支舰队都在防守,当他们遭到炮击受损时,才仓皇逃出港外。
我所见过的任何记录都表明,旅顺口分舰队对港口的防御,除了将舰炮拆至陆上外别无贡献,直至最后时刻,舰队采用炮火来支援要塞炮火,俄国的失误还用得着任何辩解吗?那些炮火还不如放在岸上。如果舰队的目的在于防御,那么旅顺口分舰队布置在喀琅施塔得岂不是更好?这里更便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形成数量上的集中。如果俄国海军集结于喀琅施塔得,在兵力上占优,就将直接威胁日本海军,这可比放一支舰队在旅顺口强多了。
主力集结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在该地的存在就是为要塞服务,附属于要塞。如果于海参崴集中,即于战场的一侧集中,从翼侧便可威胁敌人的交通线,即要塞附属于舰队。一句话,要塞的价值就是维持一支能够作战并抱有明确目的的有效兵力集团。在对马海战之前,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曾经宣称:只要他能集中20艘军舰抵达海参崴,他将严重威胁日方的交通线。这不是大名鼎鼎的理论吗?他的观点其实就是,只要有一支强大的,甚至居于劣势的兵力存在于战场附近,便能对敌人的行动产生严重的影响。“存在舰队”论者甚至认为,这支舰队可以阻止敌人的远征,或者,迫使敌人停止远征。我对这种观点的批判已经持续了数年。我不明白一支居于劣势的舰队,又怎么能威慑敌人呢?难道日本人会被威慑住吗?旅顺口分舰队未能阻止日方的运输,而日方已认识到这支舰队的危险并始终尽其所能采取措施应对。对此,他们坚持不懈,以鱼雷攻击取得部分战果后,又用沉船封锁港口,实施远距离炮击;在港外布雷,围困旅顺口。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消灭港内的敌国舰队。然而,俄国俘获过一艘日本陆军的运输船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