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基础与原理远程作战与海上远征(第5/11页)

联合远征中,究竟舰队和护航舰队同行,还是取得制海权后护航舰船才活动,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显而易见,问题取决于目标的距离。1759年和1803—1805年,法国都试图入侵英国,这种入侵,因为目标和预想的海战地点都很近,能够快速获得战果,可立即运送陆上部队乘胜扩大战果,而敌方则没有时间重新组织抵抗。所以,陆军完全可以不用事先暴露,避免遭受舰队一旦失败所致的损失。因此,拿破仑在1805年将陆军部队部署在布洛涅,就是等待其舰队出现在海峡取得他希望的六个小时的制海权。

如果距离遥远,如埃及之于法国,巴拿马之于美国,夏威夷之于太平洋海岸,则应该在海战胜利后,立刻登陆,以免敌人获得喘息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乘胜追击则是非常重要的,追击的部队应该尽可能地接近。也就是说,陆军部队应当跟随舰队,其数量应该保证攻占一个位置并固守以等待援兵到达。这和敌前强渡的方法一致。渡海就是规模扩大的渡江。其随行陆军部队的数量要同固守位置以待援兵的任务相称,数量主要属于细节问题,并非原则问题,它受到许多其他细节的影响。决定性的细节是不过多地暴露部队,以免战舰战败时被俘。

近距离入侵可分为:大规模的主力战和佯攻性质的牵制战。牵制战所承担的风险要大于大规模主力战。用一艘艇就可以承担的风险,就不宜动用一支舰队。在战略上,牵制战的胜利对于战争的胜利有突出作用,但却不如大规模主力军所获得的胜利那样重要。大规模远征,具有牢固持久的特点,既要速战速决,又要稳扎稳打,必须严谨地配合,每一步都需要各方面紧密衔接。从整体上看,它是一次持久的连续作战,就如1870年德法战争一样。牵制战尤其是海上牵制战,一切作战手段必须能随时运用,以便全军达到目的地点能即时展开,这就意味着陆军部队必须伴随舰队同行。英国陆军部队伴随舰队同行的实例很多,诸如多次对西印度群岛的远征,1762年远征哈瓦那,都是海军同陆军一起航行。

1690年,法国企图入侵英国,这也是寄希望于牵制战,法国人希望发动一场支持詹姆斯二世的叛乱。舰队没有偕陆军同行。法国在比奇岬一战的巨大胜利,迫使英荷联合舰队退出海峡,但由于陆军没有同行,战果也无从扩大了。

如果海军在适当时机还未取得优势,就不应该进行大规模远征。理由我已经说过了,战争中,主力行动的每一步都必须紧密衔接,如果海军无法控制海洋,就无法做到这一点。然而,即使海军处于劣势,发动牵制战也是允许的,但必须权衡得失。如果双方兵力相等,1690年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般都是双方毫不犹豫地在护航之下适当地派出小股陆军部队。

防御方舰队选择什么位置搜索、打击途中的远征军,这属于战略范畴。1805年,纳尔逊从西印度洋群岛返回欧洲时,对下属舰长们说,假如遇到他所追踪的同盟舰队时,敌舰与他的舰艇为20:12时,他定会与其交战,但是他又补充,不接近欧洲,他不会主动出击,除非机会太过诱人无法抗拒。我不能准确地说出他选择位置的理由。我推测,面对这样的差距,他会尾随敌人寻找战机。我在前文曾引述过他的话:“当敌人将我彻底战败时,在这一年里,他对英国就再也不能为害了。”

如果入侵部队被固定在一条或几条航线上,选择在何处交战,一定程度上仍有防御一方决定,其位置取决于防御方对入侵方动向的了解。假如纳尔逊在1798年尼罗河之战之前,就已得知法国舰队的动向,并选择攻击地点,那么他最好选择靠近埃及的地方,因为如果法国人战败,纳尔逊在这个远离法国的地方更能彻底摧毁敌人。如果他被打败,也会因为远离本土而不致本土遭到损害。如果一方希望在某一位置与敌人交战,那么选择位置的理由也会是另一方极力避免在该地作战的原因。总而言之,防御者应该尽量迫使入侵者把交战地点选在远离本土基地处,越远越好。但是,在这些地方的小胜利,并不能阻止远征军登陆。假如一支远征军从古巴出发,目的地是圣卢西亚,防御方的舰队就可能在远征军行进途中骚扰或拦截。这种战法可以帮助防御方取得一定的机动优势,因为它无须顾及运输舰船,而这种骚扰和寻找战机正是纳尔逊所倡导的,他还主张在距离敌人目的地足够远的点上发动攻击,一举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