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基础与原理远程作战与海上远征(第4/11页)
一支舰队离开本土远征时,不宜只靠一条补给线。对于作战兵力或战斗准备而言,集中是好事,但补给机制应该尽量避免单线。拿破仑就曾说:“战争的艺术在于巧妙地实行分散便于生存,并在这种方式之中迅速地实行集中以便进行战斗。”
如果由于监视途中港口而造成兵力分散,形成敌我兵力相当,或者所有兵力虽占优势,但在适当援兵到来前不能制服目标,兵力不应该分散,而是应夺取整个港口,或者在预估现有补给能维持到行动完成的情况下,继续前进,暂时放弃交通线,切断与基地的联系,使敌方的翼侧港口无下手机会。这种冒险,必须是在燃料非常充足之下采取的。没有武器,还可以逃跑,口粮不足,只要能维持生命就好,如果没有燃料,这艘船就既不能战也不能逃。
如果目标是敌人控制的一个港口或一座岛屿,则征服之后它未必能像在陆地上一样,立即对战争起决定作用。因为必需而有限的陆上交通线往往在一个要冲集中,占据这里就占据了绝对控制权。海上则几乎没有这样的要冲,因为海洋很开阔,可以采用多条航线,避免从战略据点近旁通过。一个陆上战略位置所具备的重要性在于被迫循一定的道路前进,如果改走其他道路,就会招致危险。当然,海上也有一些类似的要地,如直布罗陀。如果占据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或达达尼尔海峡,便可钳制黑海的俄国海军。假如一个海上强国控制了北海两岸,另一个海上强国位于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一线,则谁掌握多佛尔海峡谁就能阻止另一方的活动。苏伊士这样的运河也是类似的据点。
上述实例实为罕见,海上要冲的威力同陆上的相似,只是程度稍弱而已。拿破仑占领埃及和马耳他证明了这一点,法国掌握了西方通向东方的钥匙,却未能加以利用,最后反而被敌国夺走。掌握了道路交叉点是好事,如果不利用这些道路,又无法阻止敌人利用它们,又有何意义呢?
可见,先发制人[1]攻占目标,在尚未建立起海军优势以控制与本土的交通线,以及控制这个位置附近的那些重要通路之前的征服,是不稳固的。征服可使敌人失去一个必需的基地和一部分舰船,建立起优势。更为常见的则是舰队数量和质量优于敌人而出现优势。显然,对于那些早在战争爆发前掌握的位置,也是如此。例如,巴拿马运河地区和夏威夷,只有依赖舰队的力量以保存。请牢记,门罗主义并非军事力量,而是美国的一项政治宣言。
如果决定性优势并不存在,就应该做好海战的准备,这一战将决定新取得位置的最后命运。东乡平八郎对对马海峡外的舰队疾呼“敌国兴亡全赖今日一战”,尽管主要是为了激励将士的爱国热忱,也不失为对这条原理的运用。日本人准备充分、技能纯熟、行动迅速果断,抢先将本国部队派至海外。它已经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实现控制,并取得了旅顺口。如果东乡舰队战败,则前功尽弃,就如纳尔逊断送拿破仑的战绩一样。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率领舰队以相同的方式迫近其渴望取得的位置,远程作战的俄国舰队满载煤炭并伴有护航船队同行,然而,在其接近到达点的一战中,俄国舰队、煤炭和护航船队全部覆灭。
这场战斗如果能在旅顺口陷落之前进行,则其效果可能更好。如果一方远征军向虚弱无力的陆上进攻,而敌方舰队与远征军舰队大体相当,则敌方舰队必定会在港口一定距离处发起进攻,远征军舰队由于必须照管运输和补给舰船而受到拖累。如果敌方舰队是向本土港口移动,远征军舰队的目的就是对其阻截,如东乡平八郎对付罗日杰斯特文斯基那样。
假如1798年纳尔逊追上拿破仑,他就应该立刻发起进攻,因为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他的进攻成功了,便能阻断拿破仑的远征。1759年,当法国已经做好入侵英国的准备时,以及1795年打算从土伦派遣1.8万人的部队再度征伐科西嘉岛时,法国当局认为法国舰队应当首先同英国舰队会战,这正是因为双方海军等,必须将英国舰队除掉才能确保航道安全。不过,法国海军将领能力和士兵技能都不如英国,这也是法国海军部长极力主张这样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