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基础与原理(三)(第6/9页)

拿破仑远征埃及与1796年他在意大利所获得胜利的相似之处发人深省。1796年,拿破仑从热那亚的海岸迅速推进120英里到达阿迪杰河,控制了桥头堡维罗纳。阿迪杰河同其桥头堡维罗纳构成了一个战略中心,位于热那亚海岸和法军最终目的地维也纳之间。该位置却受到曼图亚要塞的限制,曼图亚要塞位于阿迪杰河以西,被庞大的奥军守备部队所占有。只要曼图亚不在手中,拿破仑就无法全面占领阿迪杰地区。他必须停下来,就像在马耳他一样。曼图亚从翼侧威胁着他向奥地利进军的路线,恰如马耳他从翼侧威胁着进军埃及的路线一样。拿破仑在这里滞留长达八个月,比在海上幸运的是,他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正如同大不列颠后期在地中海拥有的强大海军一样。法军机动兵力保持了交通线的顺畅。攻克曼图亚后,拿破仑继续向前推进,如同从马耳他继续进军一样。拿破仑将自己的胜利部分归因于奥地利的迟疑。拿破仑曾说:“如果奥地利人不是求和而是等待机会后撤,他们就有可能拖垮我的部队。”而英国对待埃及的态度则尤为坚决,所以在埃及和马耳他,拿破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讲稿完成后,日俄战争给我新的启示。旅顺口就是马耳他和曼图亚。俄国人依照和平时期的战略,将兵力运送到远离其力量中心的旅顺口,并在那里建立起基地。战争来临时,他们就像在马耳他的法国人一样,无法保证陆上和海上的交通,只能品尝失败苦果。港内的俄国舰队威胁着日本与中国东北之间的交通,迫使日本从对付北面俄军主力的兵力中抽调出大批部队前来夺取旅顺口。日本攻克辽阳后,却在该处被困长达六个月之久,正是因为旅顺口久攻不下。攻克旅顺口后,日军继续前进,而俄军意在后退,他们集中兵力,向基地撤退。紧要关头,调停开始了。日本人面临的困难正如拿破仑向维也纳进军时所面临的一样,但日本人并未如他一样虚张声势,而是采取了像拿破仑劝告执政团那样的行动,即“切勿超越条件伸手过长”。

法国的失败是因未能保住马耳他、埃及以及其他被控制的遥远据点,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无力维持美洲大陆殖民地,西印度群岛,非洲和印度,以及梅诺卡等地。两国的情况相同,失败根源在于各据点距离太远、数目众多、分布太广所导致的兵力分散。英国失败的原因还有部分在于,英国虽然拥有一支优势海军,却认为法西联合海军更占优势。两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遭受损失的范围表明,一个战略位置的力量和对最近战场的影响,因其与本土距离的遥远而降低。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出,靠近本土的战略位置所具有的优势。这就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对俄国所占据的优势,现在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活动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具有这样的优势。在远东,日本的国家实力中心靠近国际纠纷最有可能发生的地方。如果奥地利能成功将势力推至萨洛尼卡及其周围地区,就像俄国推进到旅顺口一样,那它在地中海就会拥有这样的优势。这必将引起意大利和俄国的担忧,两国君主在拉科尼吉的会谈表明,他们对此满怀戒备。

海上进行快速远征比在陆上适宜,因为海军具有较大机动性。就效果而言,这种远征不如进攻其宗主国或摧毁其舰队作用大。因为这种打击只触及四肢,而非直插心脏,而坚持这种远征更为困难。尽管凭借海底电缆和无线电,突击目标已经很难,然而远征军一旦离港,只要够保密,还是可以甩开追击舰队的。当远征军实现目标时,他们必须从攻势转成守势,为了保护战果,还必须控制海上交通线,即控制海洋。

另外,这种海上远征只有在登陆点无法有效抵抗的情况下,才会获得最初的胜利。这只是最终胜利的基础,而最终胜利取决于登陆后敌方舰队不会前来干扰。塞瓦斯托波尔和旅顺口的情况就是最有利的证明。登陆部队在这里都未遇到强力抵抗,而且登陆后也未遇到敌方舰队阻断交通线的情况。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法国和西班牙从英国手中夺取了彭萨科拉和其他许多小岛,但牙买加或直布罗陀从未落入它们手中。梅诺卡的陷落,正是因为英国无法抽调舰队赶往救援,无法截击敌人的远征舰队,以及对其交通线进行骚扰。牙买加之所以得救,是由于法国舰队在之前就被罗德尼所率领的舰队重创,无力再执行什么登陆企图了。在直布罗陀,敌人虽然控制了陆地,可以在陆地上建立站点,但是英国舰队不断为其运送补给并实施干预,遂保住了直布罗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