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基础与原理(三)(第5/9页)
当他的言论应用到澳大利亚时,他强调不能忽视对时间和空间的考虑。他说,海军有可能被迫在一个位置上集中兵力,而在其他海域,英国的海军力量同敌人相比可能暂时处于劣势,还有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控制这些海域。他认为自治领需要建立一支能果断迅速地抗击入侵的军事力量,确保本区的安全、坚定公众信心。[5]他的观点适用于美国联邦的各个自治州。
以往英国海军战略的成功之处在于,派出分舰队驻泊在敌人海军船坞、港口之外。安特卫普、布勒斯特、罗什福尔、土伦以及同西班牙战争时有关的西班牙港口,形成了一条战略线,英国海军在该线收到了双重效果。占有了这条战略线就阻止了这些港口内舰队的集中。这对当时不列颠来说,属于防御。就进攻而言,这些位置对封锁敌人海岸起掩护和支援作用。我旧话重提就是为了请你们注意,德国海军已经取代的法国和西班牙的海军地位,历史是会再次重演的。英国舰队集中北海,在那里捍卫不列颠的权益,也控制着德国商业的海上通道。
拿破仑远征埃及可以看作是进攻英国或其殖民地的典型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国处于攻势,而英国处于守势,尽管它在尼罗河的攻击赢得了胜利,成为海军战史上的辉煌篇章。
指明决定性的据点,在敌人尚未准备好拦截之前,把握时机向该点挺进,这是拿破仑的一贯风格。当他扬帆起航时,英国在地中海只有3艘战列舰,之所以兵力匮乏,是因为法国联合了西班牙。舰队数量居于劣势,英国舰队只好前往大西洋集结。正如基钦纳爵士所说的,英国海军确定了在大西洋的控制后,又返回地中海。如果奥地利在对英作战时与德国联合,又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我之所以这样说,是人们认为蒸汽机、无线电和所有现代发明之后,已往的基本特征就不会重现。关于这点,我只承认细节不会重现。1793—1795年,西班牙与英国结盟,1796—1800年,西班牙与英国反目。现在,奥地利并非英国最为担心的敌人,但奥地利关切的是英国撤离地中海,因为它渴望在那里谋得一席之地。奥地利和德国没有抱着共同目的,却有着共同利益,它们将会在世界策略中紧密配合。
地理位置使埃及一直拥有独特的战略价值。它位于水路和陆路的交叉点,经地中海可达欧洲,经红海可达印度洋,它的位置如同我前文所说的瓦尔泰利纳要隘。一个西欧国家想要控制东方,就必须控制埃及。西欧国家想要直接进攻印度,需要在埃及攻占一个中间目标,在那里立稳脚跟后再继续向印度推进。恰似查理大公从波希米亚出发,首先巩固多瑙河流域,然后再向莱茵河挺进。法国想要进攻印度,首先必须夺取埃及,然后再向东推进。埃及与法国之间的中间目标就是马耳他。哪怕拿破仑需要急速行军,为了马耳他,他还是在中途停了下来。拿破仑的远征无法掩盖法国进攻大不列颠的事实,而英国不确定法国的远征目标,又因据点众多需要分兵掩护,致使法国成功地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住了最重要的两个据点——埃及和马耳他。
圣文森特勋爵和纳尔逊以及海军军部都在信函中表明,他们都不清楚法国的远征目的地。他们认为最可能的目标是那不勒斯或西西里。纳尔逊在一封信中写道;“马耳他是通往西西里的直接道路。”这也说明他把马耳他当作中间基地。
当法国夺取了马耳他和埃及后,攻取印度进行得很顺利。从此以后,法国的冒险开始遇到困难。本来只要肃清敌人,法国人就可以继续前进,达到目标,但是英国并未遭到致命损伤,它积聚力量反击,于是法国被迫转入防御。想要进一步推进,必须巩固这两个据点,并建立起与本土的交通联系。对于陆上战线,拿破仑一向精于谋划,到了条件不同的海上,他失败了。一个法国作家说,拿破仑从未“领悟到海上的困难”。陆军已经进入敌境,并攻取了第一个目标,自身的交通却陷入危险。拿破仑无法运送部队补充和增援远征的部队,因为英国海军控制了海洋这个中间区域。在埃及和马耳他,法军从进攻转为防御,这两处的部队变成了守备部队。两地同本土的交通线已经被切断,除了牵制敌人,已没有任何作用。尼罗河之战已经预示了战争的结局,从英法两支海军各自条件来看,结局已经注定,然而拿破仑未能领悟到。这场战役是基钦纳爵士那段言论的最好例证。短时间的劣势,使英国海军被迫撤离地中海,当英国海军重获优势后,法国就已经无法战胜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