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基础与原理(二)(第5/6页)
(2)投送。将一支海军安全而顺利地投送到深海,意味着这支海军一旦准备就绪,便能借助适合机动的水道,或者依靠港口的防御力量的掩护,立即出航并在敌前形成战斗队形。舰队可以依靠自身能力保证机动,但是变换队形之时,也是危急之时,机动必须在敌人到达之前完成。为了完善进攻力量,港口必须在舰队变换队形时提供掩护。如若不然,港口的进攻力量便大打折扣。
这种情况类似保障陆军通过隘路之后,有展开的余地。如果港口出口狭窄,舰队就必须驶出港外才能机动,这样,港口进攻和防御功能就会发生冲突,因为狭隘更易于防守。当这部讲稿刚写成时,撞击已经在海军流行开来。这意味着,双方舰队必须形成横队相向接近,舰艏正对敌舰。渐渐地,作战经验恢复了火炮的主宰地位。因为舷侧火炮的数量大大超过纵向火炮的数量,纵队成为主流,所有舰船的舷炮列成一条战列线,将所有火炮对准敌人。
一般舰队通常以纵队驶出港口,再机动成横队。港外敌人正瞄准这个机会,其舰队横阻于水道出口处,躲在港内炮台射程以外的地方,集中火力攻击纵队的先锋舰船,致使后续舰船无法展开炮火支援。
交战双方所布设的雷区,可以说是在创造人工的水道条件。港内的一方设置水雷,是为了将敌人隔离在雷区外,鱼雷艇和潜艇可以强化它的效果。在旅顺口,俄国的水雷迫使日本舰队停泊于常山列岛。港外的一方则布置水雷以阻碍出港舰队展开队形。日本人当时没能这样部署,是因为他们已经损失掉了三分之一的战舰,他们更愿意找到一块设有水上栅栏的安全锚地,而不是使装甲舰遇到敌人的水雷。
我的讲述可能有些偏题了,设置水上栅栏锚地,布设雷区,集中攻击敌方的先头各舰,都属于战术范畴。海军作战基地的力量属于战略范畴,对战术上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考虑也属于战略范畴。雷区,已经对港口向深海投送海军兵力的能力产生了影响。
上述战术上的考虑,还与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关系紧密,即一支以牵制港内敌人运动为任务的港外舰队到底应该占据哪种位置。霍克和圣文森特的回答是:靠近港口。纳尔逊的回答更冒险,他说:远离港口。他认为,只有给港内敌人足够的出港机会,才能截击敌人。纳尔逊的方法其实就是欲擒故纵,他的这种方法会导致因失去与敌人的接触而心生疑虑。
纳尔逊的做法太过冒险,敌人一旦出港就有可能逃脱。无线电虽然有利于传递情报,但是只能在发现了敌人的踪迹才能用无线电发送情报。日俄战争时期,日本人将舰队主力驻泊于长山列岛而获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俄国人的犹豫和愚蠢。如果俄国人利用夜间扫清航道趁夜突围,完全可能转移到海参崴,扭转战略态势。日本人位于长山列岛和位于旅顺口前面的两种情况,对于俄国舰队如何突围,都是研究战术的有趣题材,也能得出一些战略结论。
如果一个港口有两个相隔很远的出口,则其攻击力量就会增强,因为敌人无法在两个出口部署足够的兵力。假设两个出口,一个靠近海峡,一个靠近海洋,都适于设防,敌人不将舰队一分为二配置,就无法接近两个出口。纽约就是这样的一个港口。一支联合舰队无法控制纽约港的两条水道,除非它恰好位于两条水道交汇处。皮吉特海峡的奥查德港也有这样的优势,另外法国的布勒斯特港在帆船时代尤为突出。无线电通讯帮助敌人轻易地从一处出口运动至另一处,但其战果远不如帆船时代。纳尔逊曾在加的斯50海里之外,通过一系列信号船,获悉敌人已经出航,他截击的机会,或许比位于同样位置的蒸汽舰队利用无线电的机会好一些。以蒸汽为动力的突围舰队的速度,完全可以抵消港外舰队获取情报的速度。法西联合舰队从加的斯港航至特拉法尔加港外曾经花费了24小时以上。
当两个出口之间的距离,能使敌人在港内舰队出航直至在港外列成战斗队形之时,不能在任何一个出口前集中,这两个港口的进攻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对蒸汽舰队来说,这样的港口几乎没有,而帆船已经无须再考虑了。圣文森特曾写道:“赶快前进,在东南偏南的南风之下,敌人一艘战列舰也别想离开布勒斯特港。”如今敌人通过布设水雷就能拖延舰队出港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