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1926年补充(第3/16页)

在配属航空兵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上述论断是不得人心的,而我在1909年所说的话就更放肆了。

……制空权将变得和制海权同等重要……文明国家将武装起来,准备未来战争。像陆海军争夺经济优势竞争一样,这种竞赛也将在空中领域开始。届时,空中力量将迅速发展,艰苦的空战将不可避免。各国的军事家们也必须习惯这种空中作战的模式,指导空中作战要和指导海上和陆上作战一样得心应手。要随时有空中作战的观念,首先要掌握空中飞行器的用途:作战飞机不仅仅只执行一些观察、联络等任务,还要能在空中对其他武器作战。除了解决空中武器的技术问题外,空战还包括空中队伍的训练、编制、使用等许多问题,它也要求创建军事学术的第三个分支——空中作战学术。陆军和海军不应把空军只看作是辅助的武器,要把它看作是共同作战的兄弟,年轻却很有能力的兄弟,我们的军事家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这些大胆的论断是有事实依据的,尽管它的真正含义还没有被充分理解,但对它的认知已成为一般常识。因此我今天所讲的将来也会成为一般常识,因为它们是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之上的。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个观点。A、B两国有相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相同的技术水平。A国全部资源都用来建立夺取制空权的独立空军,B国把资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独立空军,一部分用于配属航空兵。显而易见,A国的空军能量强于B国,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国就能夺得制空权,B国也就没有使用配属航空兵的机会了。换句话说,由于配属航空兵分散了B国独立空军的力量,在战争中,B国将最终将失败。因此,配属航空兵不管怎么看都是多余、无用且有害的。

在一战时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制空权的重要性,根本没有考虑要怎样去夺取它,那时的飞机全部是作为配属兵器,不被重用。大战爆发的时候,航空兵初具雏形,只有一些没有实权的人相信它,这些人在当时也被看作是不安分子、妄想者。当时各交战国并不相信航空会给他们带来多大好处,大部分人也不了解它。只有德国对空中作战有些许认识,遗憾的是,德国最终偏离了轨道,他们选择了齐柏林飞艇而放弃了飞机。

而当时的一些非军事技术专家却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一新事物,航空兵能参与到战争中,他们的意见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只不过是被当作二等勤务兵。在意大利,有一段时间它就被闲置在后勤保障队(类似美国陆军的军需兵)之下,没有人注意它,直到敌人的炮火攻击到总司令部,人们才想起使用它。

这种条件下,航空兵是不可能担当主力作用的,经验主义使它只能执行局部的、有限制的行动,它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航空兵在战争中取得的成果都应归功于那些思想勇敢、前卫的人们,他们在没有任何支持,甚至都是反对的情况下,完成了许多工作。当然,我们也不能夸大航空贡献,它并不能掌控战争的全部局势,在当时的条件下,它只能在狭小的领域展示它的作用。这些主动、勇敢的人们想引起最高军事当局对航空兵器的重视,想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来实现战争的胜利,但这一切都遭到当时军事委员会的白眼。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空中队伍是不可能出现的,它实际的发展也只能是发自本能的、没有任何指导思想的零乱活动而已。

侦察机和轰炸机能从高空清楚侦察和投下物体,人们接受了它;而为了防御它所造成的损害,人们也接受了驱逐机。战争中的空中活动也就止步于此,没再前进一步。在整个战争中,空中力量的较量无非反复地相互侦察、轰炸、驱逐,有优势的一方比劣势的一方进行更多的侦察、轰炸、驱逐。航空兵就这样被地面部队控制,成为这些军队的服务兵。人们没有意识到,航空兵的战场在空中,而不是陆地上,这束缚了航空兵力量。人们也没有意识到,打破这种束缚航空兵将发挥出的巨大能量。虽然如此,当时的环境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航空兵的巨大价值,如果由真正懂得其价值的人来掌握它,有什么任务是它完成不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