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5/9页)

飞机不一样,它向哪里飞都一样简单,速度也是所有输送工具中最快的。比如,据点A有一架飞机,它就可以对以A为圆心飞机航程为半径的活动范围内的一切构成威胁,在这个辐射半径以内的其他飞机也可以随时向A集中,所以,空军对于飞机作战半径里的所有地方都具有威胁。空军可以从各地出击,用最快的速度到指定目标集合,所以,飞机是最好的攻击武器,它可以在敌人援军没来得及赶到前突然攻击。

实际上,飞机如此强大的攻击威力,也会有它的矛盾,为了保护自己,它需要比进攻更多的力量来防御。比如,敌人有一支攻击力为X的空军,就算机场在不同地方,也可以很快集合起来攻击它在活动半径里的目标。如果有20个目标,你为了保护它们,就必须在20个点附近都部署一支与敌人实力差不多的部队,那么,你的部队就要比敌人多20倍。换句话说,防御方至少要有敌人20倍的兵力,才能保护好自己,这是不现实的。可见,飞机并不应当充当防御武器,它应当是一种优秀的进攻兵器。

一战中,飞机横空出世,我们还来不及彻底研究它,只能从经验主义出发,面对飞机就只能用空对空防御和地对空防御,也就是侦察机,驱逐机,高射炮。事实证明,虽然一战中空军应用很少,普遍带有偶然性,但这样的防御显然不够充分,所以,基本每次空袭都能获得成功。威尼斯从战争开始就遭遇空袭,直到战争结束。我们亲眼看到威尼斯以北的意军指挥部特雷维佐被空袭了很多次,几乎被炸平了,最高统率部被迫放弃帕多瓦。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别的国家也遭受过空袭。

就算有先进的通信设备,当敌人的飞机飞来时,如果你的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那就肯定没办法阻挡敌人投弹,用火炮打空中目标,就像用步枪打鸟一样不靠谱。高射炮、高射机枪遍布城区和乡下,努力搜索各种俯冲飞机,就像是蹬自行车去追鸽子!这些高射炮的炮弹最后就成了从天上掉下的炮弹。这些所谓防空装备唯一的用处就是浪费资源,大量的火炮一直就对着天空等待轰炸,大量驱逐机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什么也保护不了。很多人对着天空白坐一天,坐等敌机,然后回家睡觉!

我不知道谁算过全国防空力量的数量,不过这个数字肯定是庞大的,而这些明明可以用于别处的资源,就这么打水漂儿了。

这种愚蠢的节俭主义和一盘散沙式部署,正是被空军弄得团团转,以为可以防御他们。如果一只疯狗冲进村里,村民可不会放下手头工作,拿着棒坐在自家门口,坐等疯狗过来打死它,疯狗该咬人还是要咬。人们一定是三四个或者更多人集中起来去追击疯狗,把它彻底打死。

一样道理,如果不能将敌机在空袭前就摧毁,就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阻挡它们。想要保护海防线,没必要在全部航线部署舰队和岸防炮,只需要取得制海权,就能阻挡敌舰前进,这个定理,很久以前就这样了。同理,地面就是天的海岸线,天同海是相似的。所以,陆地和海洋要防御空袭,不是散布飞机大炮,而是取得制空权,不让敌人飞机飞过来。

哪怕是单一的防御,就是阻挡敌机飞行,这个逻辑也是正确的。

要想取得制空权,是要采取进攻态势而不是全面防御,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空中进攻的规模

一战或多或少告诉了我们一点关于制空权的定义,为了解释未来空战,我们需要对制空权进行评估。

飞机只要投弹打中目标就算成功了,所以,生产飞机炸弹所用的原料会比炮弹少。如果说要爆炸威力更大,可以装高爆炸药,但这需要多用金属资源,如果要省金属资源,则可以装燃烧弹和毒气弹。这些炸弹耗用金属资源差不多,生产炸弹也不用高级钢、特种金属,也不用精加工。它只要求炸弹爆炸威力最大化,包括炸药、燃烧剂、毒气等。

空袭肯定不能像地面火炮那样准确,不过这个不重要,空袭并不要求准确性。一般情况下,炮火的目标是准备好承受炮击的对象,但是空袭轰炸的目标却并非如此。空袭的目标较大,小目标不会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