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4/9页)
德意志人在战争准备期间,就已经考虑到火器威力的加强会给防御方带来的优势。作为注重进攻的军队,他们充分准备了相应的武器(305毫米和420毫米炮),用它们迅速突破永久性工事。战争开始时,他们发动凌厉的攻击。但是,当他们在西线被迫进入防御作战时,又构筑了一条近乎完美的防御体系,这让协约国惊诧:这不可能是临时想出来的,肯定是在战前很早就充分计划好的。
在战争准备阶段,德军也预料过会在一条以上战线上战斗,这就要考虑防御了——在其中一条战线上用小股部队死守,大部队从另一条战线攻击。可以肯定,他们肯定制定了一些秘密计划,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实行。这说明,德意志人早已意识到防御的重要性,虽然他们也坚信只有进攻才能取得胜利。
尽管进攻必须投入庞大数量的部队,而且进攻比防御更加艰难,但是它也有有利的一面:一方面可以减少自己的防御部队;另一方面可以把主要兵力集中在既定的攻击点。德军的战略机动性可以归纳为一个公式:用一支偏师依托完美的防线来牵制敌军主力,然后以部队主力击破军另一部,这种方法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当协约国发现深入法兰西腹地的德军竟然意外地停了下来,就开始幻想他们可以轻易获得胜利。他们从开战时就没有采取任何可以保证取胜的措施,只能依靠以后的补救。用纯军事理论说,战争被拖延是因为人们尚未理解现代战争的要求和性质,这种误解导致了一系列盲目攻击,白白浪费了一大批刚刚征用来的物资。这就加大了改变部队平衡所需的兵力,本该快速结束的战争,现在被添油战术白白浪费掉了。
虽然一战破坏是极大的,但各国还能把战争继续下去,原因是,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拖延了很久,这使得他们可以把消耗的人员物资又补充回来,从而把战争继续下去,直到资源枯竭。但在整个战争期间,并无一次致命打击,重创对手,致其濒死。相反,双方都无数次打击对方,并且造成多次无关痛痒的损失。这样的伤害会让你慢慢虚弱,但还有活下去的可能,还能恢复精力去打倒一样虚弱的敌人,直到榨干他的最后一滴血液。实际上,最后决定战争走向的那一场战斗,并不精彩。可以肯定,如果九十天里战争就结束了,那它造成的破坏就比打四年的仗至少要小一半,如果是八日战争,破坏至少要小四分之三。
所以,一战的特殊性是由多年进化的武器所致。由于这个情况并非静止,而是动态的,所以,不管以后怎么发展,未来战争肯定跟上次战争相比具有相同点,但是更加突出。我们合理推论一下,未来战争中,相对于进攻方,防御方的优势将会越来越多,双方实力对比就更难改变了,但是想要打赢胜仗,却必须改变实力对比。
假设意大利人只要自己不想进攻别国,他的山脉将是非常坚固的防御体系,所以他不用害怕任何敌人,只要拥有一小支部队和少量的武器,就可以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进行防御作战,而且还能取胜。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新式兵器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出现,增加了进攻方的优势,同时又减少了防御方的优势,而且,对于那些还没做好战争准备的人来说,他们将丧失准备的时间。基本没有什么防御工事可以和这种新式武器对抗,它可以用闪电一样的速度给敌人心脏致命一击。
我们正面临着战争的大变革时期,它正鼓动那些希望发动侵略却不受良心谴责的国家,我们必须冷静地、彻底地探讨一下有效的国防策略。
进攻性武器
飞机不会受到地面障碍物的阻碍,而且速度极快,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攻击兵器。
进攻的优势是在计划上具有主动性,也就是说,可以自主选择进攻地点和调动攻击力量。而防御方则不知道敌人将进攻哪里,从而只能把部队分散在整条防线上,只能寄望于一旦知道敌人进攻哪里后,部队马上向那里移动,这个就是战略战术的实质。
一个具有进攻潜力的国家,能快速集中兵力,可以打击任何它想要或者够得着的地点。以前,战争以小规模、轻装备、运动快的部队进行时,战略战术运用具有广阔领域。战斗单位越来越大,活动区域也就越来越小,受限也就越来越多。一战中,参战军队战斗单位庞大,移动慢,军队机动性极差,因而战争就演变成了双方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