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略与战略计谋(第34/37页)

近代史上,只有拿破仑一人敢将半个欧洲的军队从莱茵河调往伏尔加河两岸。这是前无古人的,至于来者,我相信暂时不会出现,这需要一个亚历山大和一支马其顿军队才可能取得成功。现在,奢华和享乐蔚然成风,到哪儿能找到亚历山大和他英勇的军队呢?

一些空谈家们认为,假使拿破仑能以一个宗教领袖的身份,率领一支拥有政治信条的军队,并以宗教领袖身份向民族承诺各种远大前景,他就能达成目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政治信条可以支持战争,但单靠教义经典是不能攻占任何地方的,战争需要的是火炮、炸弹、炮弹、火药和枪支。在以这些工具作战时,距离已经成为考虑谋略的重要因素,人们也无法再像游牧民族那样四处迁徙。

时至今日,从基地出发,行军800千米进行侵略,仍是困难重重的。拿破仑对普鲁士的战争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的侵略对象都是与法国毗邻,并以莱茵河为基地的。在拿破仑入侵第一线的,都是一些二等国家,这些国家都倒向了法国。这样,拿破仑就将基地从莱茵河转移到了因河。在对普鲁士的入侵中,拿破仑还利用了乌尔姆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之后普鲁士毫无防护的缺点,以及利用《申布伦和约》[39]对普鲁士施加压力。对波兰的第一次入侵,拿破仑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敌人的犹豫不决。虽然他如此说,我们也不能忽略,他的巧妙计谋以及军队勇猛所起的作用。

拿破仑对西班牙和俄国的入侵,都未取得什么成就,这些作战之所以失败,并非他没有许下漂亮的政治诺言,1808年他对马德里代表团的演讲,以及他对俄国所发表的宣言,都可以作为证明。

至于普鲁士,尽管政府对国内政治秩序充满信心,它也还不至于为了讨好人民而动摇政治秩序,普鲁士政府最终被人民抛弃,是因为大规模作战给人民所带来的伤害,以及大陆计划所需要付出的巨大牺牲。

对法国而言,1815年的教训令它明白,将政治理论作为取得成功的一个因素是危险的,这些理论可以掀起风暴,但不能控制风暴的后果。自由主义的说教并不能激发民众的情绪,反而为人民提供了打倒空想家和说教者的武器。

可能有人会指责拿破仑,说他没有满足民众的需求,但拿破仑不会不知道,政治偏见往往会导致混乱和无政府状态,而政治偏见迟早会伴随鼓吹放纵的理论出现。拿破仑认为,为了保住这艘已经失去控制的国家政权大船,在确保民主利益问题时,他已经做得够多了。我们已经离题够远了,还是回到入侵他国的军事问题上吧!

除了因距离远所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外,只要军队一进抵战区,入侵作战就与其他形式的战斗没什么两样。入侵他国的主要难题就是距离远,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深远作战线、战略预备队、临时基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有益的,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运用的,尽管运用这些规律不一定能彻底消除一切危险。

1812年拿破仑的作战虽然不幸,但仍不失为远征作战的经典战例。当时,拿破仑的部署:施瓦岑贝格亲王和雷尼耶留在布格河,麦克唐纳、乌迪诺、弗雷德驻守卫德维纳河,贝吕纳驻守斯摩棱斯克,奥热罗在奥得河与维斯瓦河之间留守。可见,拿破仑对基地是很重视的,他已经做了预防措施。从这次战役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另一条原理:最伟大的军事行动,也会因为准备措施的规模过大而失败。

如果说拿破仑在这次巨大战役中还犯了什么错误的话,那就是他忽略了政治预防措施:他没有牢牢掌握统一指挥权,在维尔诺停留十天之久,还把右翼部队交给不能胜任之人指挥,以及他对施瓦岑贝格亲王这个奥地利人的信任。至于在莫斯科大火之后,他居然不撤退,就更不用提了。有人说,拿破仑太忽视远距离、各式各样的困难、人员情况,甚至愚蠢地深入克里姆林宫。要公正地评判他,需要去挖掘他为什么不按照之前计划在斯摩棱斯克过冬,而是越过了斯摩棱斯克的原因。公平地说,击败强大的俄军之前,拿破仑是很难在斯摩棱斯克和维捷布斯克之间立足的。